曾经扔过燃烧弹的使馆前,插过革命旗帜的罗浮宫屋顶,一起在革命中虚构革命的革命同志,土味蒙太奇坍塌的埃菲尔铁塔,中学时代就用胶片不停排演预言的戏剧死亡,理想逐步幻灭
处理素材的能力稍逊
没空去法文中心看影展,只好资料馆走一个,从微观角度诉说的五月风暴纪录片,刻画了运动中心学生领导者的成长史。可看性差了一点,但目睹这帮和我一样大的年轻人将旺盛的荷尔蒙力量献给革命,在今天的老龄化世界难以想象。(导演说难以置信这部片会在北京放,他还能和大家对谈,尴尬笑。)@小西天
如果说戈达尔是一个艺术界的革命家,那骨皮儿就是革命界的艺术家。但区别正在于此:这是一次“竭泽而渔”的创作,他只能艺术性地表达革命,却不能革命性地表达艺术。每个人都同时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生活中的朋友,也是历史舞台上的明星,对朋友的惋惜也是对革命的追忆。18.8.2另,福柯看电影,“微过程”,“非英雄的历史”。
作为历史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导演用个体记忆来书写历史,私人化的影像记录了58学运前后自己及其朋友的经历,为纪录片赋予了青春片的质感。导演拍摄的影像素材珍贵,极具文献价值,缺点在于材料组织得太满了。映后交谈,导演承认当年自以为的革命现在看来更像是一场青春的反叛
好像安托万游走在五月风暴的巴黎街头。
本来就疲劳再加上巨大的信息量感觉脑子要爆炸,一时之间难以消化。映后谈含金量很高。
死亡或者演戏
个人感情的讲述和私影的拼贴对那个年代增加了更多的参与和亲近感,法国左派青年和东方的右派换换好么,但年轻时像安托万的导演说他们对苏中的共产主义也比较失望,那么多街头运动的画面能放就不错了。千人礼堂国际歌足够震撼,虽然失败但全身心投入过影响了一生和历史的革命殒逝又如何。资料馆见面场。
饶命
讲述五月风暴的法国纪录片,一看就知道是法国的,音乐和剪辑明显的法式风情。据导演说在胶片电影的意义上,这样的电影还是从未出现的。旁白写得太好了,音乐运用太有趣,还有装作业余爱好者拍摄的短片致敬乔治•梅里爱。法国电影真是迷人。
2018.6.12导演座谈会,(学法语)。
看了纪录片后,更加觉得五月风暴可以称为青年们浪漫的荷尔蒙运动。晚上资料馆放映,导演来了,他说「如今我再想这件事,我是更加激进了」,真有趣。
私人化的记忆和国家意志。
于UCCA.放映结束后能直接近距离和导演以及张献民老师交流真是太爽了!今夜简直不能太激动!话说我问得问题是不是太敏感尖锐了···以及张老师说我是个书呆子。好吧,可能真得是。但是我相信马上我就会蜕变了。野。
五月风暴下的一份私人记忆摄影剪辑很灵动尤其喜欢童年照片和成年人话语的拼贴/导演说「我还是觉得他只是失踪了不是真的自杀了我收集了所有关于他的影像想让更多的人能认识他记住他」在死亡和演戏之间他选择了前者来应对生活于是他把他安放在了个人与历史之间的缝隙里从此再无痛苦了
刘震云说话,一件事牵着另一件。金特会的612,朝鲜半岛两边政权还是战争状态的今天,越战为导火索(之一)的五月风暴50周年,在北京看这部私人小圈子纪录片。像导演说的一样,有点不可思议。一代中学生成了近七十的老人。导演现在认为那是婴儿潮一代的青春反叛,现在看来称不上革命。
27俱乐部情何以堪
如果当时不是影像而是文字记录的话会写成小说吗?在晃荡的镜头面前我感觉到了自己的心浮气躁这种浮躁不亚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青年至少他们还有激情还拥有否定和反理性那倘若这段政治背景下的个体化记忆换种方式比如说是换成是书面的文本我能静下心来吗?所以不是媒介的问题更不是时代的问题
资料馆沙老师遇到映后交流话真的很多我只希望以后有这种机会恳请沙老师简洁一些多留点时间给观众也别为了省事光挑边儿上的观众作为一个对法国历史有特殊情结做了功课翘了很重要的活动冒冰雹来看电影并且在最后看到留下的观众越来越少满心希望的我举手两次被无视真的太大太大的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