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初一暑假时看的。(中学时候寒暑假时看的老电影按时间顺序都笔记上了)
我不想写作业,影响我看电影的心情
闹剧一场
9.4;開頭作為演職員表背景的漫畫
进可撸袖打架,退可踢腿撒娇,重情疏财宠物第一的小桃真可爱
那时候卓别林式的喜剧,很放得开,我觉得很好笑
当年的冯小刚
又是一出以“房子”为喻体的国族政治闹剧,和平路和平村1516号世界社会研究所的社会学者也难断时代分岔路口的中国事,老夫子捻须摇头叹气,外国人隔岸观火不管我们瓦上霜,一锅粥烂在锅里请诸君自行消受吧。国共内战时期拍摄的电影,接收大员和摇身一变成地下党的“汉奸”两军对垒(上层阶级),夹在中间的重庆还乡的演剧人员的安居梦难圆(下层阶级),开篇的那场佃农翻身骑在地主身上的戏中戏就像一个后世的寓言。抗战胜利后和平建国的美梦,终究像一场春梦了无痕。
战后上海乱象。听到男女主描绘今后的愿景是“痛痛快快地工作,安安心心地生活”,很感慨。小桃可爱,我的快乐都是她给的。20.11.29@中国电影资料馆
幽默而讽刺,诙谐而深刻。
6,整个故事类似讽刺闹剧,游戏成分太重
😓😓😓
喜剧片,然而不符合喜剧片创作规律的是有些地方实在过于残酷,例如女主差点惨被强奸那场,延续时间过长,让观众过于揪心,但也理解,是导演对社会的批判,接收房子夫人那段大战特别像国共内战的隐喻,又看到了一个娜拉。同时,不可否认,主人公的选取是城市小布尔乔亚,其令人发笑之处恰恰在于他们试图维护自己的阶层,却困窘得与赤脚汉别无二样
很强的讽刺喜剧!“接收”背景下围绕一幢房子的闹剧,在喜剧技巧上很有基顿与卓别林的感觉
#资料馆留影#是悲喜剧,又是一场闹剧,被忽视的经典。“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片首韦庄的诗句即是影片的内核,白描了抗战八年胜利后的上海众生相,本以为胜利了就安居乐业,可满大街的空房子可就是不租给人,好乖乖光订金就要10个金条,到现在还没搞懂到底啥是“接收”,倒是在《乌鸦与麻雀》里知道猴子一伙“接收”了别人的房子借机敲诈还要撵别人走。得了先不管什么房子好租难租了,黑社会地痞流氓以及汉奸竟然与管事的人称兄道弟,“有良心的人不会让房子空着,有空房子的人准没良心。”男主的这句台词倒挺贴切,那样昏聩的年月有几个人是真正好过呢?
抗战结束了,国民党接收大员又可以发财了,你说讽刺不讽刺?汉奸、大员、打手,看似是毫不相干的三种人,其实都是一丘之貉,身份虽然不同,但是贪财谋利、自私荒唐却是一个样子,汉奸变地下党这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个凡事讲金条,没有民族兴亡,没有是非道义的国民党在这样一般穷凶极恶人的手中焉能不亡?张骏祥以袁俊为名,转电影之后,连续两部片子讲述接收之事,可见当时接收之祸,令百姓遭殃不少。全上海都是房子,可偏偏房价昂贵,处处封条。房主为了谋利,宁愿租不出去空着,也不能便宜租了,可以说,毫无社会公德。上流阶级道义败坏,贪图私利,下层社会就注定了水深火热。最终那老头倒是说的明白,都是自家兄弟,为什么要打呢?都是一丘之貉,为什么要打呢?最后离开房子的,是心存道义者,留在房中的皆是心灵丑恶之人。
❤️见有道云笔记“7:《还乡日记》”1⃣️张骏祥加入“中电”后创作的两部电影《还乡日记》和《乘龙快婿》(1947)都以“还乡”后的境遇为题材,这也是战后电影复兴的1947年不断被重复的一个主题,如《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和《天堂春梦》(1947)。2⃣️研究者都普遍认为“打闹”段落过分了;二是认为张骏祥在该片中对现实的讽刺力度不够到位。3⃣️创作于《还乡日记》之后的《乘龙快婿》比前者更大胆,暴露问题更多,喜剧手法上也更高明。
节奏挺好的,最后的大乱斗很有意思。
战后的上海,一时的蜗居,今日的上海,长久的蜗居
古典好莱坞感觉的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