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正确的三大节竞赛片,黑人单亲妈妈为儿子筹措手术费的故事。但是你懂的,充满发达国家制片方对第三世界的意淫,如刻意展现贫富差距卖惨,还有与主线无甚关联的群众闹市围殴小偷,都显得猎奇而狡猾,再手持自然光也不真实。更何况,后半段和冰箱修理工的感情拖沓又无聊,删减半小时不会有任何损失。
手持摇晃大特写还挺喜欢,演技亦如纪录片一样自然。前半部分节奏挺好,后半突然慢下来还夹带了些超现实的场面。看的时候一直在想把剧本搬到不同国家又会是什么感觉。真希望什么黑人电影,政治正确这种标签都消失。艺术上平等才是最大的尊重。2017JIFF0429전주CGV
60/100女主角倍受打击之后,在后半程面对各种事件开始展现出一副迷之微笑的姿态,用了非常多的特写镜头去记录女主角情绪的变化。前半部分现实题材的古典主义很抓人,后面当非洲风刮起来我就长时间出戏了。
3.5粗糙原始的生命力,生活中的死水微澜。日常琐碎的重复中,生命从绝望到希望的缓慢迁移。
张艺谋影响全世界。
居然比去年的《我是尼罗》好看。后半部真的看得下去么?片名是人名,现在的翻译搞什么。
达内一般的日常呈现,琐碎中夹杂超现实冷调梦境。结构不怎么平衡有点影响观感,后一半太随性写意,之前凝聚起的神魂都散了。
基本写实主义的非洲影片。小镇的蛮荒像我朝的十八线乡镇,但草根歌手或音乐,却独具魅力。塞内加尔或刚果,也还是电影创作的蛮荒之地吧,有,总比没有好,也期待看更多的非洲电影——动物、混乱与贫困之外,电影也可猎奇。
相对于类似达内兄弟通过事件对个体及社会的投射,本片试图表现出的个体与社会环境以及自然之间存在割裂感,不同维度的表述过于牵强。充斥着大量平庸的近距离跟拍。女主的演唱到ArvoPart的音乐反映出个体至宗教间的升华与净化过程。影片后半段因缺乏事件解决前的张力而显得拖沓疲软。
修不好的冰箱,失去舞蹈的腿。哀愁浓郁的化不开,那就丛林相会吧,或者一醉解千愁。废镜较多,手持的影像特写的脸,人物时不时目光直视发达地区的观影人群(电影节上当然也是某种权力的载体),这种直视的目光的游移,是对更好世界的模糊的质问。但仅此而已,现实主义和诗意都难以挣脱,更谈不上升腾。
第三世界在电影镜头中的人物、情感、困境与环境居然如此接近,不幸者大多的结局和选择也都殊途同归,本片中的音乐表现非常老练,然而大量黑暗环境中不补光让黑人演员进行表演,难道是导演的某种「对抗性」?
前半段像是非洲曼多萨,后半段更对味。
很奇妙的观影体验,后半段完全没有了剧情,也有一些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做梦的段落似懂非懂的,但由女主角一首接一首歌就是串起了完整的全片,看完也不觉得闷。大概视点选对后技术表演方面的粗糙都是次要的
D+/突出不同叙事层的光线明暗对比,虚焦镜头与叠化暗示分裂与迷茫,声音作为衔接的手段运用出色,祷祝圣歌般的台词如堕梦境。前一个半小时不错,最后半小时越来越崩坏。剧本上一些累赘明显可以去掉。所以去年柏林的金熊和评审团大奖都颁给了在梦里相爱的故事?/改C/还是比《迦百农》好不少……
虽然整体是在非常温吞的节奏叙事中,情节素材的取舍也不够准确,但还是有种锋利感。主线故事在一个小时便戛然而止,后面的处理略显拖沓,梦境和抓小偷的情节很刻意,最后结尾两人关系的部分加分,但最后的圣哥又实在腻歪。总之再做些删减,力量感会更强。
2.5,有些设计挺有想法,不过电影在一个小时的时候基本上就没戏剧冲突了,黑人拍夜戏的“浑然一体”又让很多画面很难分辨,于是我只看到了“卖惨”这样一个表达……
论一个能给人带来积极影响的人的重要性(这句话是有多绕,摊手)
故作坚强的人,在巨大的困境前,还是需要帮助和依靠。人是孤独的啊。非洲民族音乐很好听。2022-05-04重看。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很现实的困境,例如独身,抚养孩子,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心理状态。反复出现的梦境是对现实的一种折射。即便是在非洲,也是有阶层的。菲丽希缇奔走各处为儿子筹钱遭遇到的不仅是物质上的缺失,更是内心的空洞。儿子遭遇车祸,不进食不说话,象征着封闭自我。菲丽希缇抗拒对象亦是一种抵抗外界的外化行为。最后儿子和菲丽希缇都在帮助之下得到了和解。
手持的大特写用在非洲~~黑人身上蛮要勇气的,不是我歧视,是真的不太能欣赏这样的美。偏偏电影过半,开始欣赏菲丽希缇的美了,前半段单身要强的她经历生活的暴击,不苟言笑的菲丽希缇在后半段变得平和,她剪去了头发,平静得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她笑了,于是我发现这个壮硕的非洲姑娘真的是漂亮的。
夜景的部分从画面上和内容上都感觉很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