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感觉“新柏林学派”虽然算不上Schimpfwort,但也多少有点像个美学内涵空泛的“噱头”。简单来说就是两德统一的时代背景下催生的几位从dffb走出的学院派作者导演,而积弱已久的德国电影和混口饭吃的影评人们发现了宝藏。等到二代成员那里就连dffb这层关系都没有了,“新柏林学派”更像是描述了90年代后德国电影中具有现实关切的作者导演井喷出现的这一现象,但一以贯之的美学倾向确实总结不太出来。这个概念“营销”得如此成功,好拽大词的法国影评人们应记头功,电影杂志Revolver和moma在2013年的回顾展也功不可没。
虽然不全出自dffb,但每个人的样貌都显得如此“学院派”,有时候你会因为言谈的氛围而模糊导演和他电影里的人物。记录片拍得很清楚,对第一二代的人物、作品和风格进行了简要介绍,是很好的入门材料。在片里第一次看到moma策展人Roy先生,他策划了13年的柏林学派回顾展,也是确立柏林学派电影史地位的重大一步。尽管“柏林学派”被称为营销标签,它确实也不辱使命。想想吧,尽管创作者永远拒绝归类,但是评论家们还是很重要的!
优图碧.com/watch?v=jZ1O1zUsRmM
条理很清楚呢历史背景加个人采访加代表作节选每个人的侧重点一看就很突出但我还是不知道自己爱的是什么除了大家取得文学空间都一个样还有爱拍整个精确场景外真没啥共同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