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5.74thBerlinale-主竞赛。片名《建筑元》其实也可以是“元建筑”,因为影片探讨的恰是“人类世”及生态电影的角度的建筑材料与建筑观念,导演将古代建筑(石料)和现代建筑(混凝土)并置起来并以出镜的建筑师MicheleDeLucch为线索人物,以他对古代建筑遗迹的考察和他做的一个小尺幅的“生命之环”景观为节拍器段落,通过不同尺度(scale)的镜头连接从而产生了欧洲先锋派式的纯粹影像律动,影像有极大的冲击力,看的人真是叹为观止。对混凝土建筑有从采石场、浇筑到废料处理过程的全流程展现,并对这一“除水体外覆盖地球表面最大面积"的建筑材料有很引人深思的探讨。乌克兰战争中受损毁的建筑影像也产生了强大的情感冲击力(绝非蹭热点而是十分切题的使用),蹲一个最佳纪录片奖吧。#年度佳作候选#
messageisstrong但是感觉更适合放在美术馆放。(这高清又重复的画面真的非常适合用来卖电视机……根据导演采访把片名改成”宇宙建筑师“了,希望豆瓣采纳。
三星半。建构式的镜头设计,带着高度的目的性,且具备一定的启示意义。用超高速摄影捕捉成百上千吨的滚石倾泻而下,竟可以如宇宙版图中的天体一样闪耀,再到如落雪般下坠的碎石,自然之美尽收眼底。音乐与石块一同激荡、涌动,并最终从不断地撞击、受力之中完成自由落体运动。观众得以目睹事物与世界的原貌,也仿佛亲历了天地初开的混沌。@Berlinale74
#74.BerlinaleWettbewerb稳重地建立了三个主要场景,以直截了当的视觉奇观形式对立了建筑师Michele的理念和普遍工程理念中建筑基本单元的概念(离散的单个石块-被粉碎并加工至连续的混凝土,理念本身的提喻),并利用古代遗迹和现代废墟的场景展开了历史和地理/政治空间的维度;随后借助以上的铺垫干净利落地完成了相关探讨与表达
柏林电影节。春雪泥石流,前面老头睡得打呼噜。
@Berlinale2024
#HKIFF史诗级别的无人机影像对照展现了两个废墟:黎巴嫩的神庙遗址和土耳其地震后的都市废墟。配乐促人冥想,而结尾意大利建筑师MicheleDeLucchi点题那段显得稍微直白了一些,其实那个用石头垒起的抽象的「生命的圆圈」就够了。
单独的影像本身已经很有说服力,尤其大量静候风雨欲来的临界时刻。如果信赖观众,完全可以单靠影像本身完成表意,对电影的好感几乎随着作为角色的人的出现而消失,对白与话题,张扬的配乐,甚至还要加上片尾字幕作强调,让影片极大地狭窄了,非常空洞。还不如看猪猪。
属实没想到本质上是讲“水泥”的。先散乱举例再总结陈词的方式,有点怕被观众责备的不安全感,其实不如将这形式坚持到底,那“自然之圆”也让观众意会罢。柏林电影宫首映体验还是蛮棒的。
替一些提早退场的观众感到惋惜,因为观感的抬升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级别爆炸的。大部分时间,画面都像是探索自然频道与荒野手艺人油管主播的集锦,岩石在不同层级的自然之力下变成流体力学模型中的跳点,导演是在这海量的碎裂与翻滚中提炼出不受束缚的生命力,再跟呆板僵直的水泥钢筋做出对比,形成主题的。“为什么拜占庭人要把石头的底部挖走?”,好一尊愚鲁的匠人
#hkiff48等看更多人解读。
有时候真分不清是自然土崩瓦解、树木凋零,还是水泥禁锢、炮火纷飞来得更暴力。前半小时我以为是在看什么检查电视机像素坏点的风景片。
#HKIFF48#把石頭做出了舞蹈的律動,靈魂在震蕩
+
困鼠我辣,又是不懂艺术的一天
应该翻译成“建筑砼”哈哈哈。Baalbek和土耳其的人之石遗址挺美的,各种巨型微型奇观场面也好看,虽然睡着了好几次。最后落在了批判现代丑陋建筑/城市(害,是挺丑陋的)(但好的混凝土也有很多啊)
一旦洞穿了创作者的心思,这份影像就变得特别矫情。
1/2
振筛与舞动中无机物极致的性吸引力。把小蚂蚁、小狗、小马、小乌龟啥的意象丢掉多好。专注在采石者-建筑师视点切入,与石头的鉴定与互动中。结尾硬是要让两老爷子唠嗑阐释观念,啰嗦啰嗦
极具震撼的视觉效果,加上完美的配乐,感受到每一粒碎石都在幸福的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