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没有生产出什么新事物,也可以说酷儿电影走在了酷儿运动后面,这真是令人遗憾。
借助奥兰多这一经典的变性文学形象,来发表一次群体宣言。很有趣可爱的创意,令人想到戈达尔的《李尔王》《受难记》。
伍尔夫周边的周边的周边的周边…手术室那场还不错,完全可以走这个路线拍得更实验和先锋,而不是毫无意义地画地为牢,把原本Trans主题的重心几乎完全转移到了构建和原著的联系上,表达不流畅,节奏无,对原著的使用和理解走了下乘。政治正确不代表电影加分,实验性的想法没有得到合适的落实也是水月镜花,需要评论来补全的电影是否过于苍白。全程音乐惨不忍睹。又是被海报和豆瓣评分欺骗的一天。
看到为《奥兰多》做手术那一段时,我才发觉,这就是《芭比》纪录片化的可能啊。都是借某个蓝本的再演绎,来对这个标签化社会划出一道温柔又不失深刻的爪痕,如此通过其中缝隙,我们才能看到一个个真实具体的、不受束缚的自我群像,才能感受到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BV1TN4y1i76R|7,形式感太强,空洞且乏力,对议题有共鸣也只是因为我自己是ENBY,不是因为影片本身有多抓人。同样的出镜者,我更愿意看他们逐个、捉对或圆桌式地做一个VICE式的访谈或对谈聊自己的queer体验,我想我会更有收获。
导演有趣也有才
4.5以伍尔夫的《奥兰多》组织结构骨骼,用画外音分阶段析出原文本中诗/爱/文化/性别的四重人物变形,大量摄影棚/室内外实景扮演、炸裂的色彩/音乐是影片的血肉,给人以强烈的形式丰富感。个人经历与虚构人物的访谈、多人分饰一角和历史影像等方式,将历史与当今、现实与虚构、个人和公共等多个维度的文本组织成为网状。既有非常完整、强烈、自洽的结构性,也有十足的想象力(尤其结尾缝合手术及近未来获得身份);全程暴露拍摄机制(且解释手法discoverthebackstage),形成一种通体贯彻的美学。年度论文电影。
#VisionsduRéel2023#創意非常新穎的酷兒作品
“我们”必须在“暴力”中活下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感觉trans好像基本上是男跨女比较多,果然女性是比较高级的性别🤗
7.5。以當代身份政治理念重新解構演繹伍爾夫筆下的「奧蘭多」形象,最大限度地打破既有語詞描寫帶來的束縛,並為此引入了極為自由多樣的個體敘事風格。
#VisionsduRéel2023#34Berlinale73Encounters评审团特别奖。戛纳之前看到的最好的酷儿影像,或许也是2023上半年最好的论文电影。#年度酷儿佳作#
一种高度概念化的新型改编,藉由原著的外壳达成现时关于性别身份认同的主旨,跨性别联盟成员一一发声,覆盖各年龄阶层种族,以“奥兰多”为号召旗帜,为反抗结构性暴力而人人成为奥兰多,形式的新颖大于主题的联结和深入。
#Berlinale奇遇4
74/100以一种纯粹酷儿影像的姿态重演《奥兰多》,形式与内容不断碰撞,最终达到鼓舞人心的和谐状态。但看着这些鲜活的个体最后都被冠以奥兰多之名,不免为这一名词所能涵盖的范围感到担心,所以某种程度上这“奥兰多”是否也是一种口号式的简化?似乎更应该强调的是对《奥兰多》的当代性重塑和解读,而这一点在影片中并不深刻。
#Berlinale2023
导演将历史中奥兰多的故事与现实里跨性别者的生活结合起来的想法是好的,但在实现过程中采用的手法有些过于形式化,导致两部分内容的割裂。奥兰多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名字,也可以是一群人的象征。
政治正确的一种极致呈现,诙谐荒诞,没有歇斯底里,一次不错的尝试。
形式很能想,这已经不算纪录片了吧,将现代非二元性别人士的经历访谈等等档案元素再编,回应弗吉尼亚伍尔夫笔下奥兰多的故事。这种政治宣言形式很有趣也挺炸裂的,但个人觉得后半段有点腻了~~~或者说有一丢丢矫情,有点形式主义了,以至于我都有点不明白这些真实人物到底在说什么了,这会不会浪费了彼此的心情。
【6】看太不懂,但我大开眼界。一上来就刷新我眼界的进入伍尔夫时代,立刻小脑萎缩地进行哲学与角色的扮演。14岁青年的跨性别意识和奥兰多时代个体的表达。真正让我知道:“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完全不一样”。我很清楚整个电影的表达与言说的强烈是通过对性别,文本,社会化的结果,但其电影成立是通过哲学文本压倒影像的了。哲学性过强必定剥削其叙事能力,真的辛苦翻译人员了。
【B–】一方面是小说的现代式演绎,更加戏剧式的,另一方面也是内容的重构,“奥兰多”的词义得到扩展,从him/her到they,不仅是性别界限的模糊也是从单人到族群的演变,所聚集的社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