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影工作室难得的佳作
导演带着镜头参与其中,我喜欢片中的每一个人物,但遗憾是浅尝辄止。不太明白解说的意图,过于规整会变得像议论文一样无趣,纪录片也可以是美的,可惜镜头和剪辑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可能是因为新闻专业的习惯吧,但并不适用于这样一个家庭的故事之中。可惜可以更好的。
有趣的其实是表面平滑之下偶然乍现的有关身份的裂隙,它们存在与现实之中,也并不被人物对着镜头接受采访时的表述所取代。
吴皓有一部《我们一家人》,撞名的情况下,两者对比起来未免太过惨烈了。越来越觉得拍家庭纪录片就是拍自己,什么样的人就会产出什么样的片子,但在《我们这一家》里,导演的位置到底在哪里?我们当然看到了复杂家庭所引出的身份认同问题,但整体脉络根本没有理清,就放任议题和线索缠绕在一起——如果只是用不同城市划分素材,在沉闷的旁白里抛出一些矫情的慨叹,这种组织力远无法呈现家族创业史的秘辛,更无益于探索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随便剪剪拼拼加旁白
独特是视角让人羡慕的多样人生
38min版。很值得的群体选题,对身份认同的选择和寻找,关于“根”的迷离。从个人家族经历做小的切口会比较好有把握整个逻辑的发展,但同时也会比较琐碎,就像可能导演本人也想尝试在影像里理清这所有的一切
30min,特别好的题材和人物,反思私影像的公共意义如何挖掘和寻找,大时代背景流变下的个体生命故事和家族历史变迁正是私影像的公共传播意义。
希望永远不用看到私影像纪录片的映后交流,太丧气了。
三星半百老汇电影中心
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人生选择后的群像记录。世界越来越流动,人的归属感越来越弱,“我从哪来”这件事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听婉容第一次说起自己的经历就感到不可思议,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变得具象和亲近。身份本身只是一个印记,迁徙的过程就是被刻上一个又一个印记,我们在这当中被不断淘洗。@UCCA
#IMFF有意思的选题
佩服了,清影工作室
#CSFF2020非常令人舒服的私人影像,一家人在台湾,天津,巴西乃至纽约的漂泊之旅,分章节讲述,整体挺好。
近些年来,DV式的记录很吃香。
#PKU放映#这片不管有意识无意识都给一星,首先就是纪录片的力量能不能由内而外,这片子就是很好的例子,题材在这儿如果不能向外传递共情那只是创作者的个人意淫。第二表面以“家”为主题,实则是政治归训的产物,在巴西就是抢劫?、在台湾就是叽叽喳喳的社区事务?、即便无法谈论政治也没必要粉饰太平,如果要是表达漂泊,那走题可就太远了。
不知道导演的拍摄初心起始于哪里,有没有用心去感受,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感觉是作者怀抱着身份和文化认同这样大而空的概念,用生硬而直接的画外音笨拙地提点和输出,但呈现又没有聚焦主题,视点散漫,个人情感的植入面对主题也多少显得飘忽。
突然好想回家喔
2021CNEX纪录片提案大会IM影展短片放映。一个家庭台湾、巴西、天津、美国的移民故事。导演说还在持续拍摄,以后会加入自己男友的部分剪成长片,男友是薪姜人。导演的亲戚们是支持韩国瑜的本省人,有意思。期待长片
关于身份认同的片子家庭成员确实关系和身份有些略复杂了…拍摄制作比较一般可以主抓部分关系深入探索吧最好能在细节里体现这个主题而不是直接问:你觉得自己是哪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