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创始人应对能力满分。。。
不是BBC纪录片的水准,跟一部学生的毕业作品差不多,不敢深挖,浅尝辄止,于我而言也算是长见识了
印象深刻的是大老板的奇葩爱情观和他对自己产品那种虚伪到极致的正义态度。然后就是记者明明拍纪录片却没完没了地加入个人情绪的“虚假感”。
纪录片本身很像学生作业,记者采访约会网站总裁那段让人想到“50度灰”,整个儿弱掉。后面假装18岁女孩儿暗访时也是,因为性别意识的局限——害怕拒绝对方,以至于产生了一股欲拒还迎的诡异氛围。不过勇气还是可以的,哈哈。我觉得如果能规则明确,这种网站也没什么。确实,像日本那样细分欲望,反而简单。只是日本人要的陪伴可能更”多元”些,不只是sex。/整部片子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约会网站亚裔大佬的女朋友,感觉强势得不太正常,还语藏威胁的,莫名觉得她有这个男人什么了不得秘密的实证把柄:I
资本主义世界里,英国有超过50万的大学生注册了会员,其中剑桥大学的比例是1/20。,中产阶级(大致是上豆瓣里的精英部分)不得不出卖肉体和时间,来支付高昂的学费。读出来之后真的就能维持自己的阶级抑或是改变命运吗?为什么香港女明星要当小三或是妾?奴隶制并没有消亡,而是换了一根隐形的几把插进了你的嘴里。
都是可以想象的事情,没提供任何深度或者新鲜内容,反倒是网站创始人和他女朋友那段挺有趣的,女记者一惊一乍的至于吗?装“外宾”
4.5题材加分
。。。。(从业务角度来说我觉得女记者的采访能力有点弱)
感觉全片就是个teaser,采访了各方以及亲身经历了一轮,很有年轻记者的冲劲,但结局戛然而止却没有任何追踪报道跟清晰脉络的梳理,的确比较仓促。但不失作为很好的警戒,提醒年轻少女们谨慎选择。
好奇心驱使我把生肉看完了,没采访出什么特别有价值的东西吧。
其实不是什么秘密吧!不过还是对BBC这种行为点赞,以事实说话。人性从来不美好,但也没有那么恶毒。就像最后见的那位糖爹,就是一种交易而已,也像结尾的总结说的没人能靠这种方式致富或者说这种方式必然伴随着某种代价,而这代价必须去承受。终究人的理想我与现实我会有极大拉锯,而我们不论做了什么都会在拉锯中体会快乐与痛苦。哎!又不免悲观了,就这样吧。
真是什么都拍,糖爹的房子真是verynice,糖宝们也大多是想赚快钱,各取所需而已
创始人实在双标。女记者的采访能力以及带了太多个人情绪,很快就被创始人给绕的无话可说。
感觉没有更深入的调查
掺杂记者太多个人情绪,并不记录。
网站上如此赤裸裸的将约会和每月能得到3000英镑勾连起来宣传,不让人联想到性交易都很难吧。仍然是关于经济条件优渥的年长男性和年轻女性群体的「资源互换」问题,不如去看潘绥铭教授的书有关于情妇、娼妓的更全面和详细的调查结论。
基本做到帮观众了解有关事实,但手法和深度挺一般的。中译名译得比较恰当,"bao养"比“援jiao”更合适,主要涉及的网站现在还在(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4%9C%E8%9C%9C%E5%AE%9A%E5%88%B6/22605983),创建人是新加坡华裔,非常直白地就是帮有钱男人物色年轻貌美但需要钱的女性(实际以学生为主),十足的佑苟价值观,对人性与社会不平等现实毫无避讳的利用(也就是“有需求必有供给”“无可厚非”的“存在必合理”的存在),当然,这样的“产品”或“服务”还多得是。虽则这类网站“违背公序良俗”且为交易提供了便利,但“解决”这样的网站并不能解决它们所由“应运而生”的根源性的社会问题。
雷声大,雨点小。很难说这种事是错的。可以指责网站钻法律漏洞牟取暴利,但这并不意味那些被骗的sugarbabies就是无辜受害者。选择用这种方式挣快钱就是选择了未知的风险,这才是你能用20分钟换取两周收入的原因。挣钱的时候是靠自己年轻美貌,受骗了就是平台管控不严,世界上没有这么好的事情。至于片子的记录者Tiffany,反复强调自己不会judge,我觉得她是judge太多让纪录片水准下降不少。开头把metoo和sugarbabies扯在一起就有点……不是所有牵扯性和女性的事就能算作metoo,sugarbabies这种就是个人选择罢了,万千种生活方式中高回报高风险的一种,存在即合理。
越对这个现实社会有更多了解,就越觉得自己曾经幻想的那个「乌托邦世界」是多么天真、不切实际。现代社会里的人们生活需要“钱”,于是就催生出了各种“赚”的方式,这部纪录片提及的“性交易”只是其中一种,现实里还存在贩毒、贩人、诈骗等等等等违法犯罪的“赚快/大钱”方式,虽然它们有各种各样的风险,但总有人选择为了谋利铤而走险……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中間那段sugardating的網站負責人說話時一對道德衛士刷屏罵人就挺煩人的,不是站負責人,而是覺得很困惑觀眾在期待怎樣的回覆?不是免責聲明難道還能主動承認?總體來說是篇幅太短例子太少,很之前另外一部HotGirlsWanted比還是差了好多,但我對文中提到的那篇NT的專題報導很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