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也有一个第二面,那就是自大与自恋。它二面的共存、共生形成一个人的复杂性,没有哪一点应该是为了维护所谓天真美好而不应当存在的,这使得一个大家幻想中的“完人”的形象更加丰满。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或许就在此处吧。是昱国的故事和熟识他的同学的评论共同让我想清楚了这一点。
非常典型的一类中国学生。我不知道是说他们中二或者说他们与世界的联结有独特的感知系统,他们羁傲自大,看不起所谓凡人,往往为了自己认定的一个方向洒热血来向旁人证明自己的热爱。每个人都是多面立体的,而纪录片不该是单方面的“造神”。我高中就有类似的同学,这让我喜欢不上你,但我对你怀有敬意和惋惜,追求理想的游子永远令人动容。愿你安息在你的理想之地。
一颗涉世未深却已汲取过多文学的头脑,勇气与执念,伴随背景乐《沃尔塔瓦河》,在罗马尼亚流淌。而他的意外离世,以一种极为荒诞且痛苦的形式成为理想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最后一块拼图。1018补充:看了昱国同学的话,结合另一条两面性热评,有点感慨。朋友看完跟我说她现在明白为啥有文学素养的人都看起来奇奇怪怪的。那么是“奇怪”诞生了勇气,还是勇气在指导“奇怪”,这是个值得思考但也未必要有答案的问题。或许我们对世界的反应与我们的头脑本就是互为因果的吧。
有种简单、纯粹的美和激情,令人动容。诗和远方那么迷人,常常让人魂不守舍,有机会总是要迈出第一步的,可惜少年梦想成真,生命却太过匆促和短暂;有人出国受亲朋指引,留学只为镀金,有人出国留学漫无目的,钱花了不少脑袋还是空空如也,日常生活也和留学国度几无关系。这个16岁的昆明少年不一样,他满怀激情和憧憬,而且得偿所愿。28分钟,概述一个少年短暂的人生经历,足够了,他的内心比很多人充沛丰盈!
理想主义者总是活得如此艰辛,孤独,潇洒,纯粹。如绚烂之花瞬时绽放,随之隐入尘埃,永远被铭记。
这部影片出现在Netflix推荐里,我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点开。刚看片头时,觉得这个孩子真像Sheldon,ego很大。这些年也遇到过几个这样不畏世事,自成一体的人,以为是他自导自演的小传。看到一半时咂摸出味儿来,意识到这可能是个悲剧。唉,世事无常。好在生者也在缅怀。有这样一部小传来自他所热爱的国家,拍得克制又深情。不枉他对这个国家的热爱。
好纯粹好美的..平行世界三十分钟我有二十分钟都在哭
一个纯粹的人,有这样的父母,也是他的幸运。看这个片子的时候,下面竟然还有评论说学罗马尼亚语有什么用,回来怎么找工作。我看的后背发凉,我们如今的环境,难道容不下一点理想主义了吗?
为什么不能纯粹地祝福和赞美,为什么不能像他一样做个自由莽撞的世界公民。在保留什么,妥协什么,评判什么,你为什么不再活着,因为生命早就在这些无关紧要的事上悄无声息地窒息而亡。
看完觉得特别感动,然后看到某条热评,觉得人真是多面的,这一面和另一面连在一起,但是如果你站在任何一面上却看不到另外的一面,所以说,EVA的人类补完计划是多么必要啊
片子拍得很美。但是叙事不免有点造神的意味。我愿诗歌属于每一个心存美好的人,而不只是“天真无辜”的神
怎么会有活的这么脱俗的人啊,短短20多分钟的纪录片贯穿着“我觉得我是一条龙”的中二台词,却让我热泪盈眶。对自己国家感到失望的院长因为这个中国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国家和文化,例行的无聊的纪念会中目光呆滞的人们突然被这个热情真诚到有些滑稽的中国年轻人点亮……其实我很好奇他生前人们对他的看法是怎样的,这样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别人大概其实心里都觉得他是怪胎吧?但能一直活在自己世界里确实是一种莫大的福分,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真的变成龙喀尔巴阡山的龙
导演拍的真好,就是片子让人隐约觉得有些不对劲,说不上来
死于文学的少年,自由的状态。埃米内斯库《金星》:你们生活在狭隘的人世上/任凭命运的摆布/而我在我的世界里/感到永生不灭和凄凉。
没看到任何不幸,包括死亡。
他在罗马尼亚渡过了他人生最幸福自由的八十天。
Netflix,3.5分。从开头最具拍摄难度的“翔龙”段落就明白,其实这是一个迟到的或最终公开的悼词,言说的能量很明显来自殷昱国的母亲和罗马尼亚体制内文化工作者(或许还有他们所引述殷自己公开的创作和narrative)。他们对一颗流星(对罗马尼亚、他的父母都同样深刻又恍惚)观瞻、称颂又伤感,流星的某种不容拒绝的姿态(或uninvited-ness)在所有人的“证词”里留下了痕迹同时也被浪漫化了,这与评论里他同学的糟糕回忆其实是听不让人意外的一体两面。我觉得是保持对书写本身的敏感,但也不需要对明显的文体追问全面真实;幸亏是罗马尼亚,否则他可能被扣什么帽子呢,或许罗马尼亚、为他折服忍不住称颂的人也无法让他幸免。
好孩子,好爸妈。安息吧少年。
未经扭曲的纯粹的人,有明确的爱,充满热情和行动力,遵从内心生活的样子。
人都会死,惟梦想不死。可能这个少年前世就是罗马尼亚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