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出版自由,要言论自由,要一腔孤勇,要爱如高山。要沉默、要思考、要面对。
回顾历史,无名英雄总是去做了很多勇敢伟大的事情。用丧子之痛写成的200多张卡片,没准正是那未被收回的10多张无形之中传递给了更多渴望自由和平的人们。虽然电影给人一种无甚新意的感觉,英语对白也让人出戏,但这样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记住。ToOttoandEliseHampel.
EmmaThompson也是老了呀评价为什么这么低蛮好看的啊拿英语拍确实有点尴尬但是强压下普通人的抗争就是这样平淡里闪烁着勇敢、无畏与泪光
故事真是太平淡了。浪费我的时间不要紧,关键是有点浪费这几位我非常喜欢的演员,演技是什么?大概就是沉默的时刻比讲对白的时刻要来得更丰富吧。
樊尚·佩雷干得漂亮。
人家往墙角塞卡片,其他人只会躲在墙角画圈圈。
唔,我们看完之后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德国人会生气吧,明明所有角色都是德国人,可偏偏所有人又在说英语,连我这个外国人都觉得有点尴尬了...
没必要老纠结语言问题。。题材、叙述、节奏、表演,都还可以啊,有艾玛汤普森哦。。
平淡的主基调,讲述着上个世纪战争期间的一个故事,相对于磅礴的战争背景这个故事很小很小,但是我依然看到了人类的力量,勇气和爱。淡淡的力量,却很有力。致敬那对夫妻。
要在战争和暴政的机器里掺和一些沙子,要用卑微的信仰含泪的爱,反抗整个时代。
真实的故事总是更容易感动人,虽然该片的导演功力尚欠火候。
没有组织,是很难查到的!没有组织,是异常孤单的!
男女主把那种克制的深情演绎得恰到好处,放明信片的时候好紧张,不过主角只有一个是德国演员,还是反派,其他稍微脸熟的德国演员都只打了个酱油,尴尬。。。唉,德国演员太小众没有票房影响力吧。对我来说电影的彩蛋是看到了卖明信片的商店是啥样的~
小人物的艰难抗争,基调灰暗艰涩,演员们的演技很棒
情绪很足,演员演得也很好、观众很买账,没有一个人中场离开。给EmmaThompson德语配音就好了。
有些人总觉得自己看了电影就算抗争过了,这对夫妇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告诉他们还差得远
「It'slikewithamachine.Alittlesandinthegearswillnotstopthemachine.Butifapersonthrowsalittlemoresandandmore.Themotorbeginstostutter.Theassemblylinestops.InmymindIseelotsofpeoplethrowingsandinthegears.」
剧本不行,格局太小(预算太少),完全靠演技撑着。央六看的,配音不错,对中国观众最大的意义大概是阅读那些明信片上的话。
该片最成功的不是反抗行动本身,而是老夫老妻之间的关系,对待丧子之痛的隔阂,以及和解,抗争,由此带来的新的牵挂,甚至可以说二度“黄昏恋”,十分动人,可以和以“白玫瑰”为主题的《反抗与希望》中的温柔的索菲(贞德)相提并论。有点可惜的是加了一个同情性角色——自杀的暗探,非常失分。耐人寻味的是不少俄国、中国二战题材电影中,都喜欢从反派里面找共情视角,迄今没看到成功的例子。
光是这个传纸条的故事其实挺干瘪的,甚至对于他的动机都免不了质疑一下。抛开纳粹这个国家性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征集年轻人去送命的行为,两夫妻的抗争显得有点偏执和个人化了。但是通过这两个人物引出的纳粹德国当时的种族压迫,特务监视,文化社会思想管制以及全民恐惧和癫狂的气氛,非常到位。尤其是警察这个角色,充分展现了无法治和暴力过度的社会环境给人是怎么样的压迫感,警察抓错人作为主线可能更有冲击力。我认为关键在于法治,一个政权如果做不到法治,反过来要用暴力和特务手段去恐吓威逼他的人民,那传纸条的就真的是“孤勇者”。你可以看到即使对于这些于政权“罪大恶极”的人都还是有一个法庭去审判的,这还不叫法治吗?真正的法治并不是写在条文里的东西,相反,真正的法治恰好存在于那些没有条文的领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