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知怎么评价,歌颂和批判都显得比较无力。城市诸多问题,最后还是号召知青献身农村,可又很苍白。无法说。
拍的挺讲究的,李羚和宋晓英演的也好,只是伤痕电影的那种文艺腔实在太浓了。80年代翻身右派及回城知青们文艺当道,创作的剧本基本都这个调调:倒叙、闪回、旁白、独白、闭门造车隔靴搔痒的反思、批判和歌颂……。3星半
表演精湛,镜头考究,表现克制,但是对于常玲的过去挖的不太够。而且肺结核不是有传染性吗?为什么他们和其他人都可以随便亲密接触。。而且肺癌患者也没有进行化疗和放疗吗?
四十年前拍的电影,虽然表演痕迹重得常常让人起鸡皮疙瘩,但又那么现实,甚至真实,而且医生的“治疗观”也很超前。
中国最好的知青电影,它没有停留在知青苦难命运的陈词滥调表面化描述。李羚影后级的表演控制着整个影片。结尾安排李羚上错已经启动的列车,意味深长。人有时无法控制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命运,但是应该能积极地适应现实生活,即使是不幸的事情也可以发现积极的一面。
就算不是中国最好的知青电影,也绝对是最好的一批之一,从开始时一个整日幻想自己身患绝症的虚无主义者,彻底否定自己的青春岁月,对毛主义的质疑悲观达到了无以复加的虚幻态度,直到见到了身患绝症的刘春桦后,才明白命运错位的残酷,正如古人所言,即使老天爷发给你一副烂牌,你也得尽可能把它打好。难怪许子东老师曾多次质问,为什么几乎没有文学作品敢于去歌颂文革时期知青们的青春岁月呢?这种西方视域下的叙事模式主宰我们的文艺创作时间太久了,应该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1983年
知青病房,伤痕年代。
自己看别人,啥都是好的。自己看自己,啥都不好。这毛病,要改。
早年的片子虽然很红很正但至少不脑残~~
“《十六号病房》的艺术构思和形象结构都很有新意。十年动乱给一代青年造成的心灵创伤是深重的,作品则从人物的心理交流上冲破了这一点,给人以超越自己,努力向上的精神境界。可惜在人物关系中有人为的概念化的痕迹”(于敏)。
今晚在放这部电影
20100111和喵家中央六
心病从来无药医——偶然又必然陷入生存论危机的文科知识分子正试图通过创作「睡前故事」缓解她们的死亡焦虑。可惜,世上没有《万能钥匙》可供现代人一劳永逸地解决自身命运性的生存难题。取代了原始巫术的西方现代医学不仅无法科学理性地分析病因,作为唯心史观的反面,习惯从物质现实生活中寻找药方的阳性知识分子也无法行之有效地帮助那些理想上经历幻灭,精神上遭遇创伤,多数是因生理上吃不了苦、承受不住寂寞而「躺下了/抑郁了」回城了的阴性知识分子。创作并吞食「精神不死」这类精神安慰剂不会让这些刚刚吃完一波「妇女解放」红利「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同龄女友》代表牢牢掌握历史主动权,只会让姐妹们「开历史倒车」继续犯糊涂、犯迷糊、犯错误,进而失去对于现代男权社会相对精准的把握,再无历史现实条件提出反思性、批判性和指导性意见。
虽然带有浓浓的时代痕迹,但还是被感动了。另外,一直喜欢李羚的表演,这一部也不意外。
一群好演员。冯恩鹤隆重出场。
原来这部电影我过去只看了一点,今晚彻底看了一遍。表演有些假,故事也有些老套。主题是赞美知青的。但是还是很感人。
站长在里面演了一个很有个性的好男人。
对于知青历史反思的局限性更多是客观因素,主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芒”还是温暖治愈。常琳角色刻画的最大问题就是前后心态的反差没有强说服力的过渡。宋晓英太适合刘春桦。
老婆是这样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