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忘了当年中越为什么要打仗了,那么多鲜活的生命。。。。
节奏没把握好,时间偏长
越战题材,大学生参军,整体拍的很平淡,也很真实,没有在后期导演聚焦的成长模式,更多的还是战壕写实?雷场相思树的组合倒是很奇妙,用大学生的诗意和战地的死亡形成的对比,莫名觉得很自然,当然,毕竟是战地语境,不可能像老塔一样直接诗电影(1.找腿的绝望2.别整那么复杂,不就是生和死的对比吗3.我当初是一个和平兵,但我不比别人差,也不比别人缺少勇气,如果上战场是一次惩罚,那我永远不会接受4、结局歌舞升平和南疆战争的对比)
片子其实还挺不错,可惜就是剪辑拉胯,时空交错结构不敢放手做,搞成现在这么个束手束脚的样子(居然还能给金鸡剪辑提名!)可能病根还是在剧作想要写群像上。俩摄影师偶尔风格还跳一下(肯定有个是比较老资历的,苏联电影式构图不少)。对越自卫反击战算是稀缺题材,找了个很有意思的大学生军官角度,不过其实也没挖得特别深。但是调子拿捏得特别好,能带出一点批判性思考也挺不容易的;然而雷场和相思树=爱与死(这算不算《爱与死》的回声之一……),有点概念先行也略有点尬。一些战斗场面拍得不错(甚至能好过《金刚川》);实验音乐用得也真有意思(这值得挖一挖)。
我认为在某些方面可以比肩高山下的花环,在战斗场面拍摄上甚至明显胜出。反击战中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几乎算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带有旧时代的烙印和新时代的热血,选择这一群体进行丰满的刻画,正如“雷场相思树”这一富有诗意的名字,尽显生与死,爱与毁灭,战地的浪漫,血染的风采。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也许我倒下,将不再起来,你是否还要永久的期待?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
向英雄致敬!那个年代,大学生入伍,参战,深刻而本真的刻画。特别是刘国政那一句“哪怕征求一下我的意见也好”,作家“我的腿呢”。深刻的刻画。
雷场+相思树,挺有意象的一个组合。韦廉拍「大决战」系列之前的一次练手,江奇涛早年写的越战题材电影——又是一帮军校生的战火磨砺(《人间正道是沧桑》)。总体感受是,1949年以前的战争都是历史,死亡只是统计数据;1978年以后的战争都是时代洪流,每个人的死亡都是一个悲剧。
国产片就不能像这样拍吗???这片拍得简直无可挑剔吗!!!连配乐都无比好听,特么的现在的那些垃圾到底是怎么拍出来的???
先是听电台里的小说连续广播,真是着迷哟!记得一个中午妈妈把大屋门锁上了,正好收音机在那间屋里,当时气得我直砸门。那时上初中吧,奠定了一个女孩最初的英雄情结。电影看没看倒记不得了,也许看了,因为失望直接就选择忘却了吧。
对越自卫反击战,五个大学生组成的兄弟连上前线,死亡2人,失去一条腿1人,巫刚和胡亚捷是真帅,可惜后来都没有大发展。沈晓谦在上译配音领域有建树。怎么以前不知道有这个电影?b站
国产战争片补遗。朴实有余,摄制不足。有一定启发性。
105分钟版。勉强及格。对越自卫反击战场上,几个大学生军人的“爱和死”。前半段写几位军人的友情与各自的发展,后半段他们在战场上迎接自己的命运。角色塑造比较硬派豪迈,和团长打拳击后升任排长,说早知道下手再重点;炮火中打电话听流行歌曲;面对记者的果断式聊天,这些角色与流泪的橡胶树、多次提到的“雷场相思树”意象丰富了角色层次。后半段的战场戏拍的很混乱,几个角色的线索有头无尾串联不起来,这种散文化、去戏剧化的叙事策略是当时八一厂的常见配置,但这次运用的过于漫不经心。配着低音鼓在升格下冲向敌军阵地的镜头颇有黑泽明的意思,片尾的抒情蒙太奇传达出在后方怀念战友恍如隔世的触动,当然作为八一厂作品,本片主题并不质疑战争。在医院发现自己腿没了等几处表演很出色。编剧江奇涛有不少名作,《亮剑》《人间正道是沧桑》等
在为数不多的对越战争题材作品中,本片属于被忽视的一部,甚少提及,通过参战大学生的视角来展现年轻一代的满腔热血,人物性格丰满,战争场面写实残酷,并非套路化的主旋律电影,呈现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大学生军官,中越反击战,沉默或壮烈的牺牲……看得人心里沉重,配乐也十分讲究,虽然被满铺的炮声影响,但是依旧很动人。前线炮声隆隆,才有后方的除夕焰火,哪有什么盛世太平,只有人默默负重前行,致敬最伟大的最可爱的战士们。
和爸看
2024.3.8,目前7.8分。105:28,B站。比豆瓣写的110分钟少了5分钟,又被删减了?为什么要让大学生上战场?现在得来不易的和平是对生命的最大重视。
三星:原著小说比电影要好....
1987.05.02
自卫反击战影片。群戏的男主们都很青春帅气,最喜欢胡亚捷和巫刚。
战争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