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见友邻,即行走在地理的空间,也走在人际的盲道上。像影迷的朝圣看见满洲里的大象,询问着北京的风大吗,跟在友人的身后,远拍城市的畸零人。摄像机在友邻的手里反转对准小郭时感动了,小郭做到了赫尔佐格、乔纳斯梅卡斯、克里斯马克都没做到的事,把自己延伸世界的“双眼”交给被拍摄者,将自己纳入进自己记忆的浓缩体,为了隐藏主观的拍摄一直默不作声的小郭可爱的出现在镜头前可以纳入影史最美妙的记录时刻之一,类似作者对自己的素描,然而并不是自恋,是一次自然的面基后眼睛的交接。第一次看小郭追芜湖女孩到这部,其实实质内容上是不满意的,可能小郭一直在南方,北方的漫游依靠着友邻的带领失去了自我的审视,北京最好玩的哪是公园儿,沈阳最有趣的哪是废楼,满洲里也不仅有大象,丧失了地理上的景观只剩单一的行走,北方变成了一个方向而已
想起铁西区,差距过于巨大。/讲句实话,友邻的彩虹屁多少沾点虚伪了。/还是很疑惑从创作思路到实践结果上和vlog的区别在哪。
康康一些优秀的日韩户外或者街头综艺吧,它们至少还能建构起一种镜头与被摄对象的关系。
看南方漫游时就觉得郭泽权的提问有点尴尬,到北方漫游里郭泽权隐身了许多,这狠好。两个女友邻,一个开头特写,一个结尾定格,狠美,郭泽权和男友邻见面,总能拍出一堆丑照,组成了“见郭泽权后果系列”,拍女友邻就拍这么美,老色批了。
最终落地于最后这段自在又深情的凝视与对话,不能更好了,看罢小郭这四部曲,倒是让自己一反常态地想念起他的旁白,虽然本作的沉默又是种新的味道,友邻的“带领”也是一缕清新空气。
留下这残损的时光
小郭前作里头那些小聪明的元电影元素再没有出现,无旁白的观察和捕捉就这样呈现在画面上。Россия和鸭绿江对岸也有所指涉。可能小郭还年轻,富有迷影的激情。这激情让看片十多年的我也有点尬了。感觉小郭可以先休整下,再沉淀下,或许能塑造出更具备自己思考成果和观影积累的映像。Read,read,read.Watch,watch,watch...
行吧
名义上是南方北方,但导演对人的兴趣恐怕始终大于地理空间,行进的轨迹被模糊,取而代之是集邮式的友邻巡礼,以及联动往作的访谈纪录,这些都使得原本简洁的观察路径不断被介入的情境扰动,奏不奏效不太好说。取材的敏锐度远大于任一往作,只是影像组织上,似乎列举了不同体系的处理方式,但它们没有形成。
“花开花落年年有,人老不能年轻喽…”。片末两老妪的唠嗑格外有意思,“我像不像90的啊?”,“像十八,嘿嘿”,“祝你年轻”。
相比台湾漫游更喜欢这部,没了旁白的影像更干净纯粹,在默默的观察和倾听之下,触觉便可更自由地延伸到画框内的每个角落,静静感受,反而能更加敏锐。相比于南方,镜头也更加坚定地对准了拍摄对象,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在作者“眼”中焕发魅力。南国人的北国漫游,视角和意图的散漫反而让内容显得更真实,更有生命力,更有趣。端起摄影机,一个普通的东西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之前在小郭B站主页看过俩老太聊天的片段,这次看同样喜欢,九旬老太笑着夸小郭,这小伙真好,我想也许是在说他的真诚。
过于散点透视了,没有主题,漫无目的,但这种编排并没有提现出“漫游”的感觉。前半段的零碎片段更像是一个走过场的vlog,一种私影像;到后半段才感觉慢慢进入状态,两位奶奶的记录还是比较可贵的。前后挺割裂的,若导演能找到一个主题一个概念来贯穿前后,来引导漫游系列会出彩很多。
依旧是一场漫游,起得利索,收得干脆,克制了沉静了,自我的声音融于镜头里,写作感更强了。城市被隐去表面风景,留下若有若无的篇章。素材间的打通和串联是一种影像“杂耍”,像枚针穿梭于整个漫游的记忆褶皱。三部漫游可以抽离出关于私人电影的形式史。
两位奶奶对话的拍摄实属是被恩赐的镜头,可爱又真挚。
摄影机如何去看/友邻影像。
小郭继续着自我的影像漫游,这次放弃旁白让其成为彻底的影像散文,就算组接不完美也能感到浓重的亲和感。结尾老人那段已经看过几次了,但每次看都会感慨无比。
更喜欢南方。小郭加油~
这段时间想人生在世是为了什么,是累死累活地走一遭吗?还是用心地去爱人,奋不顾身地追求想要的事物?如果做不到又该如何?有时想想真是没意思,还不如像这样漫游,见想见的人,把钱花完然后就去死算了。
少女与老人。
很喜欢“桃花”这个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