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新纪录”中国纪录电影优秀参赛作品展映,《钢琴梦》是其一,公益放映。上午《早春二月》没有字幕,下午《钢琴梦》英文字幕,观影的有许多是爷爷奶奶级的老人,要都有中文字幕就完美了。妈妈住院做手术,孩子读妈妈写的信那一段把我看哭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当了父母,是不是所有人都会变个样
結尾又犯了中國個人傳記紀錄片的老套,非要光明結尾,非要家貧志堅不可。
砸的那个女生就是陈果
十年中国教育悲剧
1.母亲的注视不仅仅是通过学期总结和学期计划一步步地规划和控制他的人生,甚至用自己的“悲惨病痛”教育孩子,在手术前交给儿子一封信不仅不让人感动只让人感觉恐怖。2.被严密监视的孩子出国后开始追求大量的物质刺激虽然令人唏嘘但真的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他的天性被压抑了17年。3.因为报复心理盗窃被刑拘也一点不奇怪,因为他的前半生充斥着母亲亲手浇筑的谎言--“因为你是天才,所以我才会陪伴和原谅”,他的老师也夸赞“这么久不练还能有这水平是本事”以及第一次盗窃申辩成功更加强了他这种观念,以致于难以控制地藐视社会规则。这种天才病很常见,“落差感”让他陷入混沌和迷茫而患上躁狂症,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会改变回到普通人的生活,也许是和某些秩序彻底决裂。
唏嘘
很典型很中国特色是他爹妈的钢琴梦多过于他本人一味地摁着他只知道钢琴机械的画个将来出息了就好了的大饼没学过生活没学过交流情感没机会体会成长结尾小时候的家庭录像里的孩子多活泼泼三口人轮流弹琴平等的还没有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却没有懂事过
影片家庭录像式的拍摄,使得纪录片亲密真实,逐步递进的情感打动人心,关于家庭教育、母子关系以及梦想破灭的探讨都是比较有价值,另外影片还纪录了90年代的时代风貌,有历史意义
吕楠现在混成这样,好心碎
很难说是孩子的钢琴梦不如说是母亲悲伤的受难史望子成龙是很压抑很悲剧但是悲剧的哪仅仅是孩子呢
之所以说《钢琴梦》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正是因为它几乎是第一部将摄影机锁定在“当下”普通中国人生活的纪录片。但是在对于镜头语言的使用和选择上,《钢琴梦》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不足和缺憾。纪录片当然具备这艺术性和新闻性,并且由此在客观纪录上建立主观表达。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该放弃影像的审美价值。当然纪录片的影像造型语言本身就是充满挑战的,它甚至比故事片提出的要求更高。《钢琴梦》恰恰没有做到这些。钢琴梦到底是父母和孩子之中谁的梦?本应该有更多探讨和思考的空间。
女性视角,母性视角
现代伤仲永。大型家庭流水账,陷于温情,流于表面,视角太窄,内容太薄,缺乏对于中国式家庭伦理教育也是后来的悲剧原因的批判性思考。编导的现代意识偏弱,影片唯一的高光在女性编导问母亲“你想过拥有自己的生活吗”,女性意识的闪光,但一闪而过。
女男咋样了?
这孩子怎么这样啊,太窒息了。简直是妈妈的受难曲…
同4岁开始学乐器,虽只是兴趣爱好,但在成长阶段培养一项需要不停重复练习的技能真的是件熬人的事情,小的时候心里没有什么感情,拉琴也只是一板一眼,现在重新感受起来,确能赋予枯燥的音符以感情。片子的视角选择得特真的很好,有关那个时代的陪读母亲的心声,找到母亲这样一个愿意倾诉的对象,可以不用解说就把事情串联起来,记录每一段成长和教育阶段的未知,既是一种后世前翻的追溯又是一种个体命运的反思。是否这种可怜天下父母心的陪读式教育是正确的,是否具备音乐天赋的孩子能够通过教育制度真正成材,这中间存在太多众人思考的疑问。只是查到这个家庭后续的故事,为影像之外真实的坎坷未来感到怅然。回到片末1991年家庭录像里面一家三口的欢乐,也开始莫名畏惧无情的时间。
后来咋样了呢
可惜这个孩子的爸爸已经走了,……
囚笼里的小鸟失去了飞翔的能力。
八年陪读结束儿子远赴德国再回到星海院如今现实中的男主角触犯法律男主角妈妈患精神疾病仿佛是一出80后中国式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