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cb看着班宁与林克莱特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这样随意地聊着天,突然就想起莎士比亚亨利六里“我的光明只能是黑暗,我的白天只能是黑夜”这样不相干的一句话,大约他们的融洽就是这般不可思议又仿佛本该如此。
看过留脚印~
林克莱特:我们都受三幕剧结构的压迫。班宁:我们午饭的时候可以好好争论这个问题哈哈。班宁在《麦吉的农场》就用了三幕的结构,误入电影歧途的艺术家跟林克莱特这种影迷型导演的差距,班宁的电影里没有压迫和反抗
是Linklater的拥趸,特看此片,听两电影人聊天。Linklater在录制本片时53岁,他谈到自己青春往事时,我依然听出他非常青春年少的内在。
需要重看一下
班宁和林克莱特两个风格完全不同的人居然是老朋友,听他们讲自己的电影,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理念,打篮球,打棒球,卖萌......就算没有什么太惊喜的讨论我也愿意这么一直听下去。7.5分★★★☆
没想到这两人还有如此友谊。还是有提到两者的一些创作理念,比如jamesbenning的后期作品原来是为了追溯到早期默片电影所带有的纪录的功能性,以及林克莱特创作boyhood的时间探讨。这种混搭看上去还是很有趣的。
不认识benning居然也不影响观看
班宁住山里,有点惬意。简直是房树人的理想。
JamesBenning'sJohnCagemoment.
agentlepieceofcinemaabouttwogentlefilmmakers
通过林克莱特了解詹姆斯本宁,纪录片的调子也和两位导演风格异常符合
#MIFFIt'sallabouttime.粉嫩的EthanHawke好惊喜!
除了同为棒球出身外,这两人其实还展现出了好几个共同点。虽然完全不是影迷,但会受Deren的影片和Cage的《芬尼根守夜人》的影响,组成本宁创作动机的源泉还挺耐人寻味的。
南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