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10#RDV2023atfilmlinc关于某个世界/体系崩坏的预演/寓言的冷酷展开,借用家庭/木偶剧院的舞台作为隐喻,糅合了英雄主义的衰退与左派斗争的迷失/瓦解,而年轻一代则在承继与私人所求中迷茫踌躇,甚至疯狂。那些温情的插曲,瞬间的面孔侧写,木偶戏与雷暴都算是难得的亮点,但加瑞尔依旧被深埋于那些已丧失魅力的法式情节剧传统:徒有姿态的人物,同场景内突兀的镜头调度,已令人发笑的“感情”/“滥情”叙事,将那些哀愁与迟暮所淡化,或驱散。加瑞尔的笔触在当下已然显得笨拙,甚至于吃力。而关于未来的可能,加瑞尔只能匆忙地用一抹老套的重逢来达成并不可能存在的理解或疗愈,使得前述所有可能的批判都沦为自哀自叹。反而是最终女儿从手偶剧转为提线木偶剧的“背叛”更为真实。
冲毁剧团的是时代的大雨,毁灭画作的是固步的画家。害怕所有人形物品,唯独不怕木偶。暴露所有人体器官,唯独不露尊严。记不住给新生儿取的名字,带得上给心上人扣的手链。拆掉奶奶棺材上的十字架,她可以不受任何信仰束缚。拥抱朋友放弃掉的家庭,她值得被更好的人珍惜。木偶戏会被时代抛弃,爱不会。
我哭死菲利普加瑞尔的温柔!!!这是我tm爱的法国电影
依然小巧玲珑、朴实自然、轻快诙谐,加瑞尔太稳了,他只要出手就不可能不好看,虽然这远不是他最好的电影,但一定是感情最浓厚、最真挚,也是最私人的作品了。加瑞尔第一次动员他的孩子们齐上阵,在这个工匠精神渐逝的年代,在这个心浮气躁的年代,加瑞尔无比率真的述说着那个古老又永不过时的主题,家是永远的避风港。年老的生命与世长辞,新的生命呱呱坠地,这一次加瑞尔重新拾起了久别的色彩,去绘制家族的、行业的精神遗志。这个柏林最佳导演奖其实和去年颁给德尼的性质是一样的,它仍被当成了敬老奖,卡洛领导的柏林电影节为了吸纳并留住加瑞尔这种宝藏老导演也是不遗余力啊。@Berlinale73
(8.7/10)第一部加瑞尔,也是今年第一部五星新片。虽然趋向温吞,但依旧很轻松地建立起了三代人有关艺术、政治与感情(尤其是亲情)的纽结,整部电影的元属性更让其中饱含一种坦诚的私人情感。平稳的、以至于像木偶戏的场面调度凸显了人物的不同状态,并将所有冲突与矛盾转化为一种与日渐式微的生活相对抗的平淡,最终实现语气的调和,神奇。
不懂这个结尾怎么就结束了,但生活也总有写到现在不知道未来的时候。Esther一定是加瑞尔最喜欢的孩子了吧!一个女儿是爸爸偏爱的,另一个女儿是爸爸敬畏的,儿子则是他最好的伙伴。羡慕这样的家庭。
换伴关系在影院内数度引发笑声,表达了观众对这种流动性礼貌的拒绝。加瑞尔在谈过时之事,然而过时正是一种勇敢。Peter身上有左翼最后的疯狂,却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幸好,他不是孤身一人。
江河日下,这江与河在没落中就是看点。传统艺术的传统二字,放在当下审视里,欢闹总有回光返照式的暮光。很喜欢他们的曾经,尤其是跟奶奶分享赤裸与抗诉,得了一句勇敢的褒奖与冷否的关怀。人永远是在分崩离析后想那些欢笑,想最好与最后的时光,想注定的暴雨与暴雨后的释怀,原来再不体面,也有体面的新起点。有些看似荒唐实则智慧的本色,放在Louis与Pieter等等关系里,就还挺有意思。三星半。#北影节13#2,资料馆
86/100#BJIFF2023#大部分依旧轻盈自在,除了少部分稍传统,相对快速的节奏下,演员的状态精确而绝不过度。一开始便要指出木偶戏、表演与电影本体的关联性,以及政治性,在后半段也增加一些非日常感。无疑,这部电影是展示加瑞尔父子本色的电影,其讲述的当然可以是后新浪潮导演加瑞尔自己的故事,在面对戈达尔等上一辈新浪潮导演逝去的情况下所袒露的这一代人的鲜活状态,有时面对必然的迷失,但并非绝望。
+,像除戈达尔外的新浪潮前辈一样,从尖锐的、先锋的、富有攻击性的,逐渐过渡到钝感的、圆融的,已跨入老人电影的门槛了。
自画像名为加瑞尔一家。2023.06.17@来福士百丽宫SIFF
B.老派得像它所描绘的木偶戏,但这也是电影所想表达的核心:一种“美好旧时光”的消亡,小到演艺世家“传家”的焦虑,大到电影艺术的流变乃至欧洲社会的撕裂。父亲和祖母分别代表文化艺术传统与政治历史记忆,而年轻一代则面临着关于继承遗产与卸下包袱的永恒矛盾。加瑞尔质疑传承的可能,哀悼必然的消逝,却无意(或无力)指出前路的方向。于是“北斗七星”彻底失效,只有靠天降大雨排除矛盾的选项,才是唯一一丝看到未来的可能。2023.4.25BJIFF中间影院
3.5;加瑞尔几乎每年一片的节奏,也快成为上影节每年必到的常客了;小而美,叙事风格稳健而老派,旁白引导的章节结构,依旧是高度凝练而简洁。一个艺术之家的必然溃散,如同暴风雨必然到来,仿佛是欧洲的命运预言,传统终究要被抛在身后去迎接自己的命运,左翼摒弃十字架的最终绑定,塞纳河畔的疯子终究要接受电击,爱情的多角戏注定散场——真是一个只有法国人才能拍出韵味的故事。
计划电影体制扶持下,才会有的作者电影,放到作者私人谱系里才彰显“意义”的电影。@2023BJIFF-长楹天街
B/二刷。还是很喜欢那些沉睡的面容被闪电或光晕照亮的时刻。木偶戏表演是在重复模拟死亡;而死亡并非简单沉睡或做梦,它更像是一种被幽灵不断搅扰的失眠。
加瑞尔是真的老了,锐气全无,小而平实,把分崩离析拍的温情脉脉。果然,看电影就是在看自己,我理解Martha,理解她在人去楼空后的坚守,理解她的恐惧,理解为何父亲只回到了她的梦中。
上影节。发现观众说话闹腾的都是故事性强/笑的嘎嘎的片,这种大闷片+脸盲症半天分不清人,全场鸦雀无声,但你要说因为都看进去了所以观影秩序好我是不信的。大导+柏林银熊咱也不敢说啥。PS:但再次感慨,离拍《平凡情人》已有近二十年,拍路易最美的人设最好的,还是他爹。
逝去的与现代的。家庭的与情感的。弱化的道德维系起所有以生物学和非生物学的关联。每个人都在向前,触及亲情的加瑞尔才处理的如此温柔吧。
一部家庭作坊产出的关于艺术与生活、传承与丢弃、爱与背叛的小品。还是加瑞尔式的平白但也细腻的各种镜头,有些伤感,也不绝望,总体还算温馨。片子里展现的加瑞尔有些复杂:弄了些自传元素(比如被送进精神病院被电击这个梗,他已经在不止一部电影里提到了吧),让老艺术家父亲在死后的葬礼上得到盛赞,多少展现了他的自恋,甚至后来还托梦又出现了一回,教导女儿不要“背叛”自己留下的事业;但这个最忠实的女儿最后也还是背叛了(从布袋木偶戏改做提线木偶戏了!),而哥哥和妹妹更是早就在事业上分道扬镳,加瑞尔终究还是给下一代留了出路;片中Pieter这个角色就是加瑞尔自己的痴迷艺术的浪子/不负责任的渣男形象的某种化身,能看出他对这个人物的各种不靠谱都如实展示的同时,也对他抱有明显的温情(最后一幕停在女友回来医院看望他)。
今年柏林银熊最佳导演。讲木偶世家的崩坏,穿插戏中戏,一部中规中矩到近乎老套无趣程度的电影。唯一的乐趣是看加瑞尔一家人在电影里演一家人:路易、艾斯特和蕾娜也演得的确很像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