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不好意思再给中国电影打五星了,请在柏林的小伙伴推荐一部中国烂片我看看,以示我是中立的……
有关城市化和拆迁的讨论已经太多。这部纪录片并没有给人带来更多的新意。更重要的是,很多拍摄都流于让被拆迁者自我陈述,最后变成了单方面的煽情,而没能问及真正的制度性原因。这背后的复杂性都简化成了感情。
陳軍真的是一個好男人。不知道妞妞長大之後是否還會記得兒時在肖家河一起玩耍的小狗呢?紀錄片靈活運用了各種拍攝方式,有機統一,讓我覺得好有節奏感。
算是经过雕琢的纪录片,前半段夫妻录制视频影像粗糙,后面导演掌镜就像一位城市的闯入者,结局唏嘘悲观但也不无收获。据说这片建造的是北大教职工楼房,面对如此高的房价不拆不行啊。其实这一户只是千万家庭的一个类型,多采访几组挖掘社会问题会更深入。整体平庸没有碰撞透彻,几段阐释表演刻意。
2016Berlinale第八发!怒打五星!太他么真实了!作为住在回迁楼里的人现在想想当初家人被断水断电的状况仍旧难以释怀。国家的发展永远是快的越快,慢的越慢,而其中有太多为了城市建设而牺牲的人,所造成的影响甚至会延续到下一代。影片让人始终为主人公一家担心,观影过程中甚至能听到有人倒吸凉气。
妻子是大学生,却在北京郊区平房天天拼命,可以理解它在“钉子户”问题上的倔和忍。这个纪录片最打动我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曾度过一段最底层岁月,那个时间里任人宰割、受尽凌辱,却也做不了什么反抗,任何反抗只会更把自己逼到绝境。关于拆迁的影像看的不多,每天都发生在身边,背后竟如此心酸…
无法拥有土地的农民。只想被当成人对待,想要被尊重,想要被知会。但是确实很想知道摄制组的介入有没有激化整个故事……
两星。道出了“你不属于”的国人与土地关系,但好像也仅此而已了。那座破烂小屋,与矗立在背景深处的小区楼共处在一个画面却永远也不会产生交集。给片尾曲LeaningOnTheEverlastingArms加一星。
从个体遭遇反映出城市化进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与不公,儿童的天真缓和了气氛凝重,却更放大了社会底层对命运与未来的无力感
充满剧情的纪录片
全片看得热血澎湃。与自己的经历实在太有共鸣。十分遗憾的是没能在screening之后的q&a见到导演,当面感谢他
两星半。主题先行的选择和引导(雷同度高的影片太多),不过有趣的是被访者积极地介入其中,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影片的“作者”,但新媒介的层面也没能真正重构结构。最终造成的效果是强化了刻板印象,遮蔽了远为繁复的北京底层图景。母亲强行阐释女儿行动的段落(屋内屋外的灯段落),尤其令人不适。
拍的很差,胜在题材。在线: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5NzAwMDEwNA==.html
#FIRST10#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故土。#之前看见说“寒门贵子”在城市中也是这种情况,其实可能社会中的各方各面都让人缺乏归属感。
當孩子在影片中親切又天真地呼喚「范儉叔叔和臧妮阿姨」的時候,我知道我又淪陷在這夫妻倆製造的「真實幻境」中了。范儉是還在做OurVision紀錄片專題的時候採訪的第一個導演,去了他通州的家裡,很溫暖,正如他的人,而臧妮則靜靜地抱著貓站在一旁。當時聊的是「活著」,那是五年前。
技巧不错,张北黄昏的田野那场戏拍得真漂亮。时代车轮碾压小人物的主题放在纪录片里很抓人,可惜视野还是不够开阔。Q&A想问的是纪录片伦理的问题,导演说一直在鼓励他们坚持,那么他的介入显然影响了被拍摄主体的选择。
虽然应景,但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一种软绵绵的无力感,拾取的都是表达,而非生活。
看完吾土,能清晰的了解到导演希望关注底层人民的爱心。但是结构上略显散乱。中间的那段北京榜样与主角的身份差异,太讽刺了。
吾土非故乡,故乡是他乡,他们是并不浪漫的无足鸟。在独立纪录片中,范俭的作品的“工业水准”是比较高的,在镜头语言与剪辑上的体现最为明显。影片由当事人陈军拍摄的视频与范俭的跟拍构成,两种影像的对比、反差与拼接很好体现了范俭的“工业水准”。
剪辑挺牛的,一看又是马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