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之血的剧情版,希腊神话的时代演绎。考克多其实拍的还是一个尘嚣飞扬的俗世故事,但是考克多毕竟是绝世才子,又把故事讲的余韵非常。“生命是长久的死亡”,从镜子到镜子,从爱到遗忘。
特效美轮美奂,寓意庄重诙谐,可载入影史经典的魔幻文艺奇片
世界,神话与激情在沸腾,然后被凝定在一祯祯让人窒息的镜头之中。
原来这个导演是奇幻挂的超级好看啊死神爱上诗人
看完以后立马给晚辈《信条》减一星
现在来看这种特效构筑的梦境依旧让人觉得魅力无穷,可能正是因为那种原始质朴、无惧穿帮的剪辑技巧魔术和影像形式拼贴既有实验式的艺术胆识,也有原生的、直接的象征符号/意义。在这个被象征符号所包裹的奇幻电影之中总有片段式的情节剧式流俗,一直在赶着想把这个故事讲完,将所有人物直接都连上感情和叙事的功能线。另外好像指涉太多内容,覆盖太多人物和身份,触碰了太多主题,从电影主干能够生发开去但难枝繁叶茂。但实在不论是不是改编自神话长诗,主故事以及叙事方式仍然太迷人,源于所有物件都装载了多重内容,并且互相嵌套,承担了解梦的线索。死神与奥菲斯的爱情故事,浪漫炽热得好像顾不上逻辑。
有一个法庭大家都必须在此承认自己暗恋的人与其对质最后签字画押
#BFI#21349长评-死亡的爱与牺牲。结合俄耳普斯希腊神话和但丁神曲的内容,带有超现实元素的现实主义作品。影片是人对于死亡痴迷的体现,是往返于现实和死亡的梦幻之旅,更是种他人即地狱的现实讽刺。以死亡的视角呈现爱是对现实多大的讽刺呀。风格统一性很高,视听和内容高度契合,解构奥菲斯的悲剧本身就有很高的难度,死亡被如此设计也非常大胆,而天使维吉尔的形象拉入到了故事中也非常棒,影片由四个角色和两个空间交缠所带来的宿命感超级强。实景拍摄的真实程度非常高,尤其是看似利用镜子穿行的两面的布景设计,以角色走入再利用剪辑呈现出那种穿越太棒了,游地狱时利用放映电影的二次创作,还有面对镜子的POV,负片,倒放和叠化,当然还有几场非常惊艳的镜子的使用。结尾的鼓声是听觉上印象最深的部分,非常喜欢。
@2023法国电影大师展。生命是一场漫长的死亡,回到生活的泥潭已是对人类的祝福。和美女与野兽里相似的魔幻元素:镜子,手套,华服伪装,御风而行,不做选择两个都爱…生死的临界区域想到记忆和潜行者。死神的角色很特别,有爱温暖爱干私活的职业女性
上艺联十周年法国电影大师展,大光明一厅,2k修复版,9分1,生活是桎梏,死亡是永远,唯有地狱中的死亡才能让精神永垂不朽,唯有自我毁灭的成全才能锻造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镜子是现实的投射,亦是通往另一世界的桥梁,诗人之逻辑,日观镜中,我们仿佛与死神对话;而二次复活犹如人间耶稣,充满着浓浓的醒世意味2,非常天才的创意,将希腊神话进行现代化的再创作(一如帕索里尼),在格鲁克的旋律中,投射了科克托自身诗人气质的奥菲欧,经历了对职业,信仰,婚姻,生活,死亡,爱情,真实与虚幻的探索与洗礼思绪天马行空的影像看呆了,其对梦境,地狱观,超现实的展现,无疑对后世的林奇,沃卓斯基,诺兰等一众电影人具有深远的启发与影响或许也只有艺术家般的电影作者,才能练就这副信马由缰的行云流水
特效质朴,但有种惊人的超现实美感,谷克多搞舞台针不戳,审判那边有点太现实了,不如冥界领路那段。
为发掘文本的超越时间性将古希腊神话投射到50年代的巴黎,“镜子”作为沟通两个世界的窗口出现,也是去往内心世界的通路。“冥界”则如同战后的废墟,大量依赖表现主义风格的摄影与梅丽爱式的影像魔术如停机再拍,前景叠印。黑衣女子是死神,同样也是诗人的缪斯。诗是什么?倾听来自内心中死亡的信息
#重看#诗人的职责就是自镜中望向另一个异质的世界,然后观望自身,他们书写然而并不“写作”,他们将灵魂的声音传递到天堂或冥府,在生和死的交易中完成一次伟大的退场。对镜子的运用拿捏得极好,倒放技术如魂灵出窍,地狱的冷风吹过,死神行经幽暗的荫谷。
7/10。老作家邀请诗人喝咖啡的苦味象征被年轻一代遗忘的苦涩,后来一群年轻作家闯入诗人家将其一枪打死显示旧文学的死亡;诗人痛苦挣扎于两者:公主(神圣之爱)妻子(尘世凡俗),公主夜里看望熟睡的诗人最终割舍这份人间之爱是命运所迫;魔术手套触及镜子变为触碰水面的样子和近乎废墟、运动倒退的冥界。
镜子是一扇门,总有人从里面逃走~
又见多情死神,比第七封印还早了七年。原来导演臆想的另个世界亦是断壁残垣。
50年代最伟大的超现实主义电影之一,寓言式的宏大配上法国人独有的浪漫,让这部电影充满庄重和古典美。前半段主要探究死亡,那么后半段更是对超越生死爱情的歌颂,公主于结尾处迈向牺牲的深渊,彰显了人格的光芒。在一段极具普世意义的故事背后,寄托了人类对战后美好未来和人性的向往。
摄影
top100nominee
爱情能让死神也为之不顾一切。我又相信爱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