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异性恋版《春风沉醉的夜晚》,汶川版《从心开始》,内地版《天水围的日与夜》,我们四版《我们俩》……纵然电影里有以上电影的一丝影子,属于李玉的《观音山》也是独一无二的。范冰冰的表演注定会让对她有陈见的人黯然消色,2011年国内银幕第一道光。
若主角是周迅,那这片可称完美
这观音山指的是希望或寄托吧,庙倒了,佛像毁了,杰克逊都死了。人也就失去了依靠和希望,重建观音庙更是重建内心的希望,建好了,人超脱了,爱情都有了。配乐大赞,虚无感都出来了。手持摄影没得说,无望和不安。剧本还是不好,情绪铺垫的不对,尤其前半段,范冰冰最好的一次演绎,比张艾嘉都好。
从小到大第一部由于通篇使用非固定镜头让我三分钟之内晕厥到呕吐冲出放映厅的片子之后朋友们都惊呼看不下去了冲了出来虽说没看完没资格评论但是实在是太晕了
观音菩萨保佑不了地震天灾,也保佑不了每个人的忧伤和茫然。人生无常,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是快乐的。
最大的问题出在剧本上:前半部分仿佛充斥着大量的社会新闻,显得过于烦杂;后半部分抒情过渡有点突兀,好多情绪释放不到位。特别是张艾嘉,念台词功力差以及表演用力过猛,真正入戏和适合角色的只有范冰冰和“肥皂”,《观音山》总体来说不及《苹果》(未删减版),但不失为佳作。
姑娘,你说错了。在一起不是永远的,孤独才是永远的。
青春,萎靡,迪厅,啤酒,暴力,飘荡,混居,小地方,车祸,堕落,京剧,肥胖,钱,许巍,流浪,山野,火车,午夜,炊烟,瀑布,峭壁,病床,破庙,神像,割脉,残肢,铁索桥,KTV,泪水,生离死别,漩涡,烟花,鲜血,爱……
刚才想了想,把给《观音山》的评分改成3星,我个人想给它打3星多一点这样一个分,可豆瓣没有这个分啊……看到豆瓣主页上一片吹捧之声,有人把此片说成是经典,还有人拿它跟《春风沉醉的夜晚》相提并论,这个有点过了吧?《观音山》的硬伤很多啊,跟《春》比至少要差几条街那样吧……
超越电影本身的是张艾嘉!!!!!!!!
演得都很好,个性太鲜明了,但是人物底子是空的:没有细节,没有纵深,只有粗线条叙事和风里乱飘的文艺腔。
“大家都不容易,这么大的城市我们算什么呢?”"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意向性的画面胜过故事本身,信息量不少,但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摇晃的镜头和穿梭的火车,好在贴近生活,所以不管如何都会给人希望。似乎大家都很爱范冰冰这次的表演,而我却始终更喜欢张艾嘉。★★★
该得影后的应该是张艾嘉吧
虽然略带矫情(摆Pose等等)以及用512地震煽情,剧作上有些时间点也有可调节的余地,但对90后的状态把握还是蛮到位的(陈柏霖那嫩得一如《蓝色大门》的面容啊)。此外从摄影风格化、剧作(核心段堪比《赵氏孤儿》前半段、剪辑来说都是相当优秀的。张艾嘉可以用此片拿下所有的影后奖项
李玉你是有多想靠近李沧东?
很喜欢这样的电影,这样的叙事风格,片中的配乐很赞,火车上的画面很令人神迷;演员放开来演,导演有诚意。有些事是命中注定的,如果我们没有遇见彼此,就不会有这段传说;不管有没有放没放下一些东西,感觉幸福就好;青春可以挥霍,至少要走得坚定;诸行无常有情世间何必放下,让我在幸福中死去,足矣
国产片的成熟之作。情节的戏剧性发展和意图全都在意料之内,但拍得好,拍摄技巧不装逼,手法表达的东西都很到位。就像一个小说,情节并不重要,看你怎么讲。结尾也不难理解,她死得云淡风轻,我理解。可惜不是四川方言版,台味太重。焦雄屏的制片。
表演很不错啊,对范冰冰的印象突然好转,和张艾嘉的对戏很给力,情感上的共鸣因这样出色的表演和众多的人物支线得到强化;但整体上太散碎了,没有一个绝对的主线;中间加入的汶川地震纪实画面很是诡异,通篇一半以上的近中景的脸部大特写,晃动的手持摄影用在这样的文艺片里,看的人有些压抑郁闷。
相见恨晚,在内地影史上至少可以排进前30。中国本有希望出现“后311”电影类型,可惜我们是一个巨大而健忘的民族。再次感慨,十几年前我们电影正在往最好的方向发展,李玉这部片子把自我、小家与社会完美结合,任何一个维度剥离出来都是如今的社会议题片。商业和艺术无拘无束地结合,每个角色都充满了混沌的张力,不知道下一步会做出什么事。小城青年闯荡成都巧遇丧子老妇,放荡不羁或活在当下的背后,是夹在原生家庭和孤独未来之间的迷茫感,是遭遇命运无常后的彻底失控感,这也是遭遇城市化和服务业转型的青年和08地震幸存者的普遍心态。李玉用凌厉的剪辑、精准的切片,迅速构建出一个照见中国的窗口,许多场景极其浪漫就像你我的青春。虽然主要演员年龄有点大,没有一个说四川方言,但用纪录片手法拍出了念白的磕磕绊绊,仍然有十足的真实感。
一开始还觉得可以,镜头对准在生活中挣扎的小人物。后来就变味了,割腕,卧轨,打架,跳崖,酗酒,非想把观众震动一下,却显示的是创作上的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