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少见的反军阀题材。早期有声片的摸索阶段,比较刻意强调声音的作用,笑声和枪炮声为主轴串联,也有两三个歌唱片段。前面略没意思,到男主被抓壮丁卷入军阀混战就变有趣起来了。枪是朝天乱放的,士兵是被欠军饷的,打仗间隙两边的兵可以互窜阵地吃狗肉。导演对时局变革的思考也是有其历史局限性,一边揭露军阀的荒唐暴行,一边又借女兵之口说「要用战争消灭战争」,最后男女主角双双入伍参军。可军阀上层既如此、参军又何为?如果是按十七年时期的套路拍,即便显得口号宣传,反倒逻辑会通畅了。
未完的完...
http://www.56.com/u47/v_NjAzMzEzNDA.html
借由小人物的人生变化,寄托对家国的反思与希冀,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孙瑜对前作技法的总结
陈燕燕和梅熹合唱的歌不错
35南特电影节。黑乎乎的夜景什么都看不清楚,“笑”与“哭”的对立重复到令人疲倦。一个雷人的开头,一个仓促的过程,一个莫名的结尾。最有意思的是对于军阀混战的描述:军人入伍的随意性导致双方下层士兵根本没有对抗性,每天晚上哪边伙食好就去哪边吃饭。吃晚饭再厮杀,战争的荒谬。陈燕燕毫无存在感
真是孙瑜的童话故事呢,梅熹真帅,陈燕燕演技最好的一部。
不明白孙瑜这么经典的一个片子为什么评分这么少……难得的反军阀题材,传达的反战情绪很矛盾,为了消灭战争而战争的口号,也不知是不是为了激励更多年轻人投入反军阀战争中去。水乡小镇的环境很妙,石桥、冯二爷的阁楼、小红的房间、阳台、渔船,都很有设计感,特别是军阀战争爆发后,石桥被炸毁只剩了架在桥中间的独木桥,还有小红的房间里低矮的屋顶表现她卑微的地位,石桥和阁楼的位置关系便于玉哥传情达意等等……整个环境都有种谜一样的和谐。最后参加战争的构图好像《意志的胜利》里士兵列队行进的画面,不知道1935年的孙瑜导演有木有看到呢(我估计是看不到)。
咱们吃狗肉好笑吗?他们吃的是人肉
一方面为阶级暴力寻找一个道德纬度的理由和原因,另一方面在暴力里又在反战,或者说其实是在呼吁一致对外,停止内战。结合当时1937年,军阀,国共内战,尤其是后者,可以很清楚明白孙瑜在说什么。
以战止战告诉人们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最终获得和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导演你可是孙瑜啊!这部配合抗战的影片太生硬了,先是笑的教学,然后是起来反抗,向天放枪,又去对方阵营吃也狗肉,恨军阀又肯定用战争反对战争!这片其实体现了在抗日环境下,孙瑜的思想矛盾,一方面导演个人性格和遭遇,他是反对战争的,一方面国难当头,不表明自己坚持抗战的立场,又说不过去!所以全片最自然最好看的是开头小桥流水人家,花下大水牛路过,郊外好友聚餐,男主分给小孩子糖块吃,这完全是一派安静祥和的世外桃源生活,没有战争,只有一种可穿越时空永恒不变的东方农耕文明状态!所以不难理解武训传为何让他魂牵梦绕,冒着被误解的可能,他也拍出来,这是个人人生和艺术主张的展现。但这又不是说孙瑜本人是投降派,所以特殊年代他很容易被误解!陈燕燕有一个对着镜头的片段,跟阮玲玉比差远了!那个嘴角的痣太有标志性也太突兀了!
个人感觉:结构很有问题
中国早期电影里深入探讨人性的珍贵作品。电影里的战争不是抗日而是国民党内部的军阀混战,底层人无端被卷入。小红摆脱了主人的虐待却成为难民,玉哥在战场上亲历阵营不同的好友被迫互相残杀,最后他们不得不走上了“用战争消灭战争”的道路。这部电影让人思考正义究竟是什么?人生为何如此无奈?
30年代的电影,里面的演员都已作古,而我正在配曲和剪辑这部电影,时空的联系非常神奇
反军阀题材,一般
犯军阀电影
为了迎合抗战的国家形势拍摄的作品。对战争痛恨,但又肯定“用战争消灭战争”的方式,并以此号召全民族的抗战。影片的光线运用的不好,夜场戏多,但是人物在黑暗中的区分不甚明显,贺绿汀的配乐倒是像模像样。陈燕燕不适合扮演这类清苦女性形象,嘴边那颗痣无论怎么看也是富家太太的样子。
感觉是孙瑜最烂的作品,在战前孙瑜的作品总是和战争有关,这部结尾和《野玫瑰》相似,都是男女双方参军,憧憬未来。以北伐,军阀混淆为故事背景都是影射当时遭受日本人威胁。周文珠和洪警铃以及陈燕燕在这里的三角关系一年后又被安置在《雷雨》鲁贵一家,梅熹这里还是小生,在《雷雨》中演周萍。可见,抗战爆发后,联华的一批演员去了新华。孙瑜的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乡土情怀。这在他的自传中有所介绍。
根本听不清我都怀疑耳朵堵了一直掏耳朵折磨我妈说就听他们这儿笑的挺吓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