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伊朗的几个小故事,重点还是在底层劳工、女性生存状态的刻画,剧作不错,对话虽然絮叨(伊朗人都这样),但容易听进去。并且伊朗演员真是演技一个个特别好!看似松散的群戏,其实是因为伊朗电影的审查制度。长片审查严格,但短片不用,所以导演班尼蒂玛分成七个短片拍摄,最后连在一起
因为在电影节看完啥都没记录,三个月后就几乎忘光了。只记得开头一个家暴后出走的姑娘,漫无目的的打上出租车,然后听着司机hiphop般唠叨。直男天地下的伊朗姑娘真有导演觉得的这么惨吗?一个月后我在安卡拉认识了一位伊朗女导演,而她在拍的反倒是伊朗女权主义电影
还没从前一部缓过来就进入了絮絮叨叨的对白戏回神后几个小故事还不错但对text真是个人偏好问题
读信和最后面包车那段的场景和对白难道不是撑起了整部片子水准?
活着本身,就要耗尽所有的力气啊。能有吃有喝,精神和供奉她的肉体,都好好地活着,就是最大的恩典啊inshAllah……#2020002
结构有意思,形散神很聚。贫穷和社会不公无情地将人的尊严践踏,每个人都平凡如宇宙中的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却又负重如山。读信,和面包车中对话,确实是最好的两个。#2266#
犹如一张长长的画卷,向我们展示着伊朗社会的众生百态,虽然片子中有很多地方显得生硬和意图太过明显,作为一个女导演,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已经实属不易,最后两个人将近二十分钟的吵架看似冗长和痛苦,但那就是生活的本质啊,就和车后拍那个刚刚割腕自杀的女孩一样,虽然经历了阵痛,但未来依旧可期。
直白的社会控诉,坚定的爱意传达,比较喜欢最后一个段落,但虽然名为《故事》,实际上却缺乏故事。作为一部过于依赖对话的电影,感觉字幕翻译对台词的折损很严重。
#HKIFF#故事接力的结构展现一幅伊朗社会的群像。但正如剧中人的自嘲,这样的“纪录片”不是拍过一百部了么?唯一的新意只有剧情/纪录片的混杂。末尾“拍了的影像总有一天会有人看的”那种坚韧还颇感人。
德黑兰的乱世。最后车里话唠男女的对话充满试探、较劲、自负却又很温暖。
这个片子的结尾我觉得是不错的一大段车中的议论然后画面跟着拉到天桥上的纪录片导演,可以说这个片子用某些种巧合把这几个零碎的故事串在一起是非常棒的,去诉说了一种伊朗压抑且毫无生机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在去讨薪的车上,正常镜头和纪录片导演的镜头相结合。但同时如果以这个点为核心来说的话又有相应的问题就是结尾的那长达半小时的车内镜头多少有点离题,既和整体叙事风格不太符,又与主题多少有点游离。2022-7-1看
彼此相连的一串“故事”勾勒出了一幅真实鲜活的群像,他们各自饱受屈辱与沮丧,却仍旧念着破损的理想和担当。本以为电影在行至卷末之际终于要绘上一抹浪漫和乐观,不想下一刻就被佩曼莫阿迪的最后一句台词生生煽出了眼泪。想把全部的尊敬献给伊朗电影人这份直面绝望的坦然和坚守。
2015.10.17@女影-華山
底层民众的强烈心声!
对伊朗社会不公的种种控诉!每个底层人物面对生活那股坚忍和淡然很是崇敬!
类似于短篇连作集,一个个镜头推过去一个个小片段,形式挺有趣的,可惜整体太散漫絮絮叨叨,与其说是“故事”还不如说是“谈话”。略无聊一不小心走神了好几次==【上海电影节】
挺感人的,每个人都会有信仰
看老伯伯在办公室被各种无视看寡廉鲜耻的GY忍不住的心酸虽然不是同一个国度却感同身受
所以最后那段话是说sara是拉拉吗?!好心酸…好感动……
听说是伊朗审查严格,短片审查不用,所以才用7个短片拼在了一起,做成了这样一个电影。真的很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