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帅再一次把镜头对准了社会现象,这一次对象是执着于大洋对面美国梦的群体偷渡客。在这个闭塞的村镇里,二弟就仿佛传奇般的人物,竟然是因为他屡偷屡败,屡败屡偷的偷渡生涯。可是只有二弟自己知道,短暂的几年海外生涯谈不上光鲜,谈不上精彩,唯一的最重要的就是他想见却不能见的儿子。在《二弟》里,王小帅最感兴趣的大时代气息不那么明显了,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无力感。是二弟这样在生活边缘的主人公与生活的抗争。比较明显的缺憾是,以段奕宏为主的北方演员很难较好地融入电影应该呈现的南方生活,在台词和对人物的塑造上欠缺精准和可信度,同样的问题在王小帅的电影中已经不是头一回出现了。
3.3分。沿海小镇青年的生活片段,一群在家乡找不到出路的年轻人,打算偷渡到美国,在那里开始新的生活。赚钱、娱乐,以至于娶妻生子,这些让很多同辈都艳羡不已。然而,这些冒死远渡大洋彼岸的青年,并没有收获什么,他们依然面临着中途死亡,到美国后混的很差,以及被遣返回国。王小帅对于年轻人的彷徨,没有目的这一状态,一直很热衷,他的影像里也充斥着大量的这类角色,这一次,留给了段奕宏。老实说,老段在这里的表演并没有十分出彩,他最好的日子还是中年,最好的形象也还是正邪难辨的警匪一类,演绎小镇青年,他总有些太端着了。
现世的荒凉,人情的冷暖,对于社会面貌的描写与探讨。这部片子在节奏感和音乐搭配上把握相当不错,整个的氛围与意境都达到了效果,值得看。
整部电影极尽压抑阴暗之能事,段奕宏的荧幕处子秀算不得惊艳,依旧让人眼前一亮,将一个少言寡语内心执着的中年卢瑟演绎的非常真实,几个人带着孩子翻跟头的一场戏算是影片唯一的一抹亮色。PS:小帅导演从一开始就不会给影片起名字。。。
二弟是一个让人遗憾的男人也是一个让人无可奈何的男人市井小民的生活就像混混沌沌的海潮总也看不到与众不同的边际在这种情况下逃离是寻求希望的唯一方法虽然这希望是更渺茫的整部片子的色调阴沉节奏缓慢情节也没有大起大伏渲染出来的是沉闷甚至于压抑的生活然而孩子最终叫了爸爸让人欣慰
现在矫揉造作的电影太多了。反而这样子会有深度。这个是真实,是现实。
我会擦去我不小心滴下的泪水,还会装作一切都无所谓。
段奕宏那时候还不叫段奕宏,叫段龙。在海边与小孩儿玩耍的段落不禁让人联想到北野武的某一部电影。
勉强及格。看睡着了。偷渡遭遣返的福建青年寡言少语,他身边的芸芸众生因他这面人肉透视镜呈现给观众的多少有点光陆怪离:他的兄弟们为了他在美国和同乡生下的儿子和女方家展开争夺(这部分基于福建人宗族观念的戏码可算是电影主干,也是最有趣的部分)、干部让他教育想偷渡的本地青年(段奕宏每次“上课”都不发一言也挺有趣)、剧团工作的情人视他为打开新生活的钥匙(情人最后偷团长钱来偷渡的设计铺垫的刚刚好)。而反观男主角段奕宏倒成为了一个工具人,这不多见,他去见自己儿子时那种克制而深情的表演,实在不像个偷渡美国求财的亡命徒,而面对来访警察时莫名其妙挥拳相向的举动又无理性的过了头,也许这个角色混乱而自相矛盾的举止和他在美国的遭遇有关,但这部分信息在电影里是缺失的。这部少了《扁担姑娘》的镜头设计,更多呆板的固定机位长镜
至少一句爸爸还是唤回了点耐看度
不止是段奕宏和舒砚那场在墙下抽烟的戏,其实全片质感都挺像《小武》的。《冬春的日子》拍知识青年对美国存有幻想,而《二弟》拍的是偷渡到美国后碰壁的村镇青年。明线自然是段奕宏的「夺子风波」,他以传统的道德伦理为依据想见对他毫无认识的儿子,却被老丈人以西方法律拒之门外;而暗线则是以他和舒砚为代表的村镇青年对未来的彷徨迷惘(可以算是王小帅作品的重要母题了)。技术部门和制作团队基本沿用了《十七岁的单车》,剪辑廖庆松声效杜笃之配乐汪峰都保留了,那作品的美学下限至少有所保证了。虽然刘杰没接着当摄影,但静止长镜头配合美术,还是挺有韵味与生活气息的,设计感太重的场景少一点会更好(比如儿子在分别前最后一刻喊了一声「爸爸」)。段奕宏处女作,从长相到表演风格都和现在看起来没啥区别,他演一个冷漠而疏离的边缘人颇合戏路。
看得我好难过,好心酸的感觉。
依稀是模仿蔡明亮的风格,连段奕宏都神似李康生,而那时段奕宏的名字还是段龙。单场景内大量使用较长镜头,摄影机稍摆远些拍出全景,主角人物经常沉默寡言,故事发生地福建沿海地区的方言口音,骂人口头语都是“靠你娘”,整体观感表现上特别接近90年代台湾电影。剪接廖庆松+声音杜笃之,甚至可以说就是原汁原味。
第六代导演的典型面向。有刻意设计的桥段,但直面社会问题的态度和笔法还是颇有力道。那个时候段奕宏还叫段龙,王小帅还没成为人们眼中逼死胡波的恶人。那个时候福建还处于偷渡潮,戏班还巡回演出。美国还是人们心中的天堂,我们的意识形态管控还没那么严肃。影片表达了十年前小城镇青年普遍的个体焦虑,对未来的迷茫,对家庭的脱节,对纲常若即若离的纠结态度。在父权观念下,爸爸见不到儿子是不能容忍的,男人没有子嗣是愧对列祖的。这些焦虑来自社会,又作用于家庭,成为人们行动的动机,化作人性的一部分。五千年来的封建与江湖气息挥之不去,真正纯粹的人性被压抑在观念和威权之下。于是,偷渡成为一种象征性行为,既是追逐,也是逃离。巧妙的是,影片选取了渡归者的视角,情节全部发生在大陆,西方话语成为能指,阴魂不散地弥漫在每个画面角落。
贫穷下的身份困境
二弟.Drifters.2002.D5.HALFCD-TLF
推荐是因为它在王小帅的片子中算好的了风格是蔡明亮+贾樟柯演员段龙和舒燕配起像李康生配汤唯,感觉有点乖乖,放在那种情景中又都有些不自然但把南方小镇拍得很漂亮,看完后还会想起小时候看的童话故事:国王有三个儿子,其中总有那么一个是最向往去远方冒险的,谁也阻止不了他,什么也阻止不了他
广电总局不喜欢的,我都喜欢。
在传宗接代的理念驱动下,一个愁苦男人是被动也是最好的选择。影片真实还原了中国家庭伦理观念下普通百姓的生活,情绪内敛,段奕宏表演可圈可点,但刻意而繁多的长镜头使节奏有些拖沓。
在中国加入WTO这一历史语境下,鼠目寸光的《二弟》匆匆茫茫地在一纸卖身契约上签了字画了押。然而已经否定自身历史抱上“大哥”大腿的他却又以一种耍无赖的姿态试图与家族道统重新建立起那种亲密的“父子”关系,踩着煽情的音乐爬上道德制高点的王小帅将这种片面利己的勾当美其名曰“为了孩子”真是让吃瓜群众无法反驳和不忍拒绝。可惜他这套“猫哭耗子”骗遍世界的把戏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在所有第六代导演里站在最前最右的那位大概是王小帅,说他放弃既得利益抨击体制简直是本世纪最冷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