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知道该怎么活,就到这里来寻找答案。”然而TheWho唱到:“夏日忧郁,无药可医。”
我右边也是一个人来的姑娘都哭了,也不知道左边两个来看直播的傻逼女的怎么能一直咯咯咯笑个不停。最后我实在受不了了跟她们说了一句不想看可以出去,她们仍旧没有闭嘴,于是我就挪到前排空位去抖腿了,临走假装不小心踩了那个仍旧在看直播的女的一脚
1、堪称音乐节纪录片的范本,不仅拍音乐,还有观众、后勤、附近村民、警察,各种利益方和态度都表达了,不热血不刻意煽情,很客观;2、60%都是拍音乐,纪录片团队是真的懂音乐的人,剪辑得很棒;3、今天的世界再也不会有1969伍德斯托克这种事情了,今天不管是乐队和乐迷,都不再是那时候的样子。
大光明的观众真冷淡,自己一个人座位上抖到鞋跟失控,TheWho出现的时候还忍不住尖叫了。也不是不渴望这种乌托邦的,出来的时候听见一个女生说:好想当嬉皮士啊
#重看#狂飙猛进的60年代,空气里都是荷尔蒙,如歌如画的花童年代,身体力行着自由的定义,承载所有关乎青春的记忆;各路大神惊人炫技,solo电光石火惊心动魄,janisjoplin烈焰赤红,jimihendrix紫雾混沌,听得浑身战栗。
janisjoplin惊喜;那些在电影院里动不动鼓掌尖叫切个镜头都要鼓掌打节拍的人想说:屌!实在是屌!不过是傻屌的屌。
這種電影呢大家應該站著看,想跳舞就跳舞想尖叫就尖叫。2017.05.13,電影與音樂大師作品展,大光明
非洲大叔的皮凉鞋不错,一直记着
5/6@影城1厅218分版,四星半观感升五。分屏、叠影、镜像、多机位。精选舞台,多方对话,全视角呈现这场大时代洪流下已神化的音乐节。累却气氛近乎完美,贡献尖叫贡献掌声。重洗十几年前喜欢的乐手脸盲癌不亦乐乎。最性感Tenyearsafter233最燃竟是Santana,那些歌那些迷惘..青春消逝后,你还爱我吗
好想去一次音乐节啊。。。
吉米吉他神乎其技,THEWHO话筒甩的神乎其技,桑塔纳鼓手爆裂X3。此音乐节确实不可复制——主办方临时脑筋搭错了。周边社会和政府也做了好多保驾护航的工作。感叹。
224分钟导演剪辑版。如果历史留下了什么的话,它决不只是用于回眸一个时代的照片和声音。它是在向我们揭示,这一切可能发生,触手可及,后必再有。你们也要知道,一个快乐至死的人是不需要被哀悼的,当为他默哀的时候,你们就在默认生命的存在要高于快乐。不是这样的,你们应该为他而欣喜,说生命带不了他去的所在,“爱”已经带他去了。
铭记一代人的影像和声音。
1969年8月15-18日,时值越战,数十万年轻人聚集在纽约郊区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史上最重要的音乐节之一。他们以这样的形式来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嘲笑和蔑视着虚伪的政治和平庸的文化。反观今天在世界各地大大小小充斥着商业和娱乐味的音乐节,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就是一个寄托着理想、爱与和平的乌托邦。
非常棒,看到最后疲惫了。对音乐节的展现很全面。参加这个音乐节,完全就是朝圣。乐队与观众共同构筑了一个音乐与自由的王国。那么庞大的团体,组成临时的“大家庭”,只有狂欢和喜悦,真是奇迹。视听语言上非常绚烂,分屏(以乐队与观众的快速拼贴剪辑最佳)、自由游走的摄影、叠印、定格。@SFC
总算看完了,看的224分钟的版本,如此之长,但对于举办了4天的伍德斯托克来说,这仅仅是将其压缩到原本的1/24。每一个摇滚乐迷恐怕都很难忘记两个“节日”,一个是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另一个则是1985年的LiveAid,摇滚乐就像花衣魔笛手一样,让年轻人像孩子一样“趋之若鹜”,你很容易就能看到有多少人在台上对下面的年轻人进行夸赞,即使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来到这里,即使仅仅因为他们聚集在一起而没有自相残杀。有一段印象深刻,记者对一位正在清理流动厕所大叔表示赞许,大叔说:“我的孩子也在这(音乐节)里面,我还有一个孩子在越南,我很高兴能为他们做这些。”接着一位面黄肌瘦的年轻人从厕所里走出来,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评价说:“(厕所)总比树林好。”最后人去楼空的一片狼藉要比人山人海还要令人难忘。
第六百部电影!
3.5。剪接強大,分屏用得好。不該只視為重要事件的中介,其採取的形式也很可觀。
第一次看,太(多)经典。爱和自由,心里的歌,永恒吟唱。时而独立巅峰一览众山,时而潜入溪水为生命之真哭泣。“我不是警察,我是警长。”:」
本以为现在精力不济,所以分两次看。其实不累不闷,可一次从头到尾。现场表演占的部分不少,歌词内容也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在关心什么。看的版本似乎倾向赞赏青年人在音乐节期间的表现,不过影片有从各个角度进行反映。很多双画面,但如果一个画面有人讲话,就要分心去关注字幕,便无法兼顾另一个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