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审判》是德国的“国家形象宣传片”,我会相信这是个法治国家。里面的检察官有段话说得好,大意是:宪法对我们要求很多,但总比我们聪明,它比我们的愤怒有用,比我们的恐惧有用。
现在他面临了一个选择,他选择了保全7万舍弃164,你们说他杀了164。那如果他选择了保全164舍弃7万,你们会说他杀了7万吗?
延伸阅读:《审判》原著、《蝙蝠侠黑暗骑士》、奇葩说炸不炸贾玲那一集。
弃权。他没有权利决定别人的命运,我也没有。
这种电影为什么要拍出来?击落客机有什么错?这不是乘客性命和观众性命的取舍,而是乘客性命和乘客+观众性命间的取舍,因为无论是撞上还是击落,乘客都是要死的。
你以为你是综艺节目吗?还让观众投票。喜欢戏剧上的形式感,但并非是这种看似创新实在很low的噱头。
“这是时代不缺答案,反而缺少提问”德国电影节上主持人引用的这句话说明了全篇,一个值得人类一直探索下去的问题,即是道德问题,也是法理问题,同样是哲学问题,可能一直不会有标准答案
6.0分。根據觀眾的選擇來選擇放映有罪或者無罪的結局這種做法顯然在打破電影的流暢觀感,承認這是種創新,但這只是在結構上,並沒能在電影語法等其他方面玩出創新。更何況整體電影感太弱,單一場景,缺乏更多的敘事空間與視角。顯然如何從兩種相反總結中信服觀眾才是本片的核心意義,可惜沒有做到。
德国加强版奇葩说,感觉不太适合电影的形式,后来导演说在德国都是剧院放,就比较理解了,演员都很赞~
就一个庭审的场景,与观众的互动,果然原著先改编为了话剧。我投的是有罪(导演也说他问原著作家,作家投了有罪,然后再要国家赦免军官。这不是多此一举,是有些生命需要被尊重,有些人需要被肯定),但我那一场观众投无罪的人多,所以想知道有罪的结局是怎样的。
互动式电影,电影试图对政治家和军方遇到危机时能够或应该采取的措施提出反对意见或者相反意见,让观众在生命的价值,道德和人性三方面进行抉择
比较幸运还是赶上了德国电影节南京站的开幕式及这部开幕影片。观众即陪审团,第一次体验可以自己选择结局的影片。生活中永远都有这样的法与情的争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单从影像语言角度而言,并没有太多可论,只是加上让观众参与审判的设置,现场感非常之强,而如果从台词角度来考量,则怎么称赞也不为过。一部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融入了官僚体制、现代性与个人罪恶,功利主义的公正观与对将人工具化、物化的批判,以及当代西方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冲突,非常值得回味。
火车难题,耳目一新的互动电影。记一次虚假观影。@德国电影节深圳站【第二次破例标记虚假观影,别问我为什么,我不想说,希望永远也不会有第三次】[2017.11.25]
这其实就是现实世界的真实难题。没有谁该被牺牲,但是面对需要有人要牺牲的困境,你是选择164人还是7万人?演员两度直面镜头,把这个难题也丢给了观众。当然,电影给出了自己的选择,也是一直以来,现实生活里大众普遍所践行的一种选择。
Terror.Ihr.Urteil.2016.German.1080P.WEBRiP.X264-MRW
片中真正有罪的是不作为的政府。但导演说,重点在于飞行员是否有罪。我认为无罪:1飞行员是为了保全别人的生命,才伤害别人的生命,不是为了个人私利。2若判罚有罪会助长恐怖主义的嚣张。3飞机平安降落的概率本就极小,而飞行员及时击落飞机,保全大多数人是最稳妥的做法。4事急从权,没法仔细权衡
先投的有罪,然后又倒过去了看了无罪场的结局。提供的论点其实倒不是多新鲜,毕竟奇葩说要不要杀贾玲那期也印象太深了,不过有个不一样的点在于,奇葩说那期辩题,按不按那个钮,决定权在自己,而影片中审判的是别人人,所以自身立场的不一样,结局也很容易不一样。但从形式上仍然值得借鉴吧,感觉交互视频确实会是未来一个方向,结合游戏等领域发展前景还蛮大的。
politicalphilosophyclass
有罪。我最怕听到这样的话:我代表人民枪毙你!(我代表七万观众击落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