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的话做旁白,很明显不是孩子们自己说的,语言生硬,镜头也是一样。
标题党中的标题党。完全算不上是纪录片,基本就只是随手拍的素材。想要表达什么?毫无头绪。白白浪费事件本身。
只从记录的角度说,孩子们表现出的甚至没有一丝抱怨和失落的情绪来,省去了那些隔靴搔痒、感物伤怀的廉价同情。可是当你想到他们会因为说不好普通话,刷卡的时候没有注意面部表情而找不到伴侣,连后殖民主义的洗脑教育都得不到,没有比这更令人恶心的了。
他们并不能自由地飞翔。作者的直观和冷静让我感到一种冷漠(当然我相信他本人首先是先有关怀才会有这部创作)。续在《你们的名字叫外地人》后面看效果挺好,对民工及民工的孩子较为系统的呈现。
就手法而言,这是部烂片,没有节制与起伏,乱无章法,怪不得某影评人说独立电影是狗屎,是啊,官方的电影多么恢宏、多么冠冕堂皇,那么多历史的必然,那么多神化了的牺牲,它让你哭,让你笑,颐指气使,而独立电影只是一个切口,我相信他能把艺术拉回粗糙,拉回生活,最起码能让你真诚而平静的面向生活
一声叹息。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盘人
片中看不到官方的身影,因为他们不屑面对这样的镜头?可惜当年手机还不普及,很多场面只能是亲历者的口述。既不给福利,也不给自由,那为什么还真心拥护你呢?
我们是共产主义省略号……
很多场景可以剪短点,有点民生新闻了,但是关怀的情感总是不显冗长的。
影评: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108840/
隔靴搔痒。
其实拍的不咋地
导演不仅仅是作为一位记录者存在,更应有新闻调查者追根溯源的秉性。在此题材表现中,本片本应成为一把锤子,而不仅仅是一面镜子。
大兴的命运,藏在这90分钟的省略号中,独立电影的年轻一代们,保持谦虚,老货料都很足,慢慢学。
再穷不能穷教育
不知道现在北京的民工小学现状是什么,12年几乎都拆光了吗?都转到公立学校了吗?
#DIFF線上#底層孩童被指令剝奪的生活,桌椅板凳都成了抗爭。北京城郊的寒風裏,做操唱歌,上課考試。一紙危房,數家離散。比起我的幼年,他們或許更先覺醒,意識到這房裏不可名狀的大象,以及它執行暴力的工具。請留意這片土地的「標/語文化」。
外地打工者子女的学校被政府关闭,孩子们只能在校外露天上课,吃饭,时不时在不远处偶斗车倾泻建筑垃圾,灰尘四起。几米外就是在吃饭的孩子。喝水直饮水龙头里的水,但孩子们却都依然开心啊!少年不知愁滋味。我想说没关系,他们人生的一段插曲。
补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