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夫·达兹的电影有自己的内容,唯一的问题是有无必要用超长时间表现
相比后来的作品来说这部相对来说好接受一点,没有超长的固定机位长镜头,不得不说剧本很牛逼,主观空镜头的运用很有意境,黄毛大叔的梦一段落的特写增添的诡异感很棒
D+/摊开来有不少喜欢的片段,但整体极散漫缺乏凝聚感,到头来居然一个人物都感受不到。颇似安东尼奥尼的“无意义”镜头最终稀释了太多本该固结的情绪,最终漫长几乎成为仅有的意义。Diaz无疑是杰出的美学缔造者,这部作品也注定要进入影史的殿堂,却似乎离它要歌颂的那群人很远很远。
7.7/10。①费迪南德马科斯微泉时期:一个菲律宾家庭在压迫下过得各种艰难困苦直至最终走上街头反抗的故事。②自然主义/新现实主义电影:粗糙的画面质感;大量长镜头/自然光/实景拍摄;几乎零画外配乐;去戏剧化;少特写且大量中全远景。③增强写实感:历史影像资料的插入;伪采访。④影像表达太冗余,扣1.5;一些(疑似)主观镜头段落和那个梦境段落充满主观性,与②的气质错位,是败笔,扣0.3。⑤听说长镜头+闷+长银幕时长是这导演的标志。
达子老师早年的片子,很直白也很有力,穿插的广播剧挺有意思,纪录的部分应该抽出来做个完整版啊。
这还算短的了
剧本和表演?
广播剧部分还能瞥到里维特的影响,之后迪亚兹逐渐围绕具体事件主线创作时就渐次剥离了对其的模仿,应当是意识到了非叙述情节的艺术类别长时呈现在他并未意图制造一种空间神秘气氛,而是土地的深沉中并无作用,反倒是不如自然景观对准带来的宏大气质作用大。另一穿插的历史影像素材,一类作为背景政治变动的展现,一类作为菲律宾电影史的叙述。在这之外,才是真正的重心,一个菲律宾家庭的生活,离散聚合、生死危机,历史潮流中底层人的故事,东南亚的“活着”。但与后期叙述上的精当规划的文本模式不同,早期无疑散乱随意太过,跨越几十年时间下,往往是极为后知后觉的发现已更换了时空,人物也无具体的线索连接,近乎无序拼贴出的家庭群像,不在乎前后连接,只是片段的遭遇讲述,这在全景为主的拍摄中,不光视觉意义上的面目不清,人物遭遇也不成系统。
在台北影展看完,留下非常多疑问很想和人交流。1.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梦境的呈现、夜晚的事件、记录罪行的镜头。2.故事脉络问题,以ray为中心的三四个家庭?35年从何体现?热切欢迎回应
太完美了,我看的10个半小时多点的版本,分两天在影院感受到如同少年时代+红在革命的双重震撼,一个家庭在7、80年代菲律宾暴政统治下逐渐瓦解、分崩离析,最善良的人,忍受着穷困的生活,死守着最后的家园,看着亲人被夺走,却互相厮守,并最终走上街头,呼喊民主和自由,还有什么比这更美
很不错
10!个!小!时!这片长的,我吃饭上厕所都懒得暂停了。很沉重很深刻,切入点很小但是根本收不住各种历史事件轮番进入破坏这个家庭最终再次回归平静,菲律宾史诗。但是真的有必要这么长吗,一个10分钟左右的长镜头就只是展示一个时间的变化,真的很奢侈啊..
跟后期作品比生硬许多。期待看到戏剧般的荒诞、声嘶力竭,却只处于电视剧般的演技。又日常又历史。电台穿插,集体政治宣传。乏善可陈。Marcos独裁初看很有感染力,反复看、还夹杂史料看,越来越没魅力。还是后期的魔幻现实好。
分两天看完一个家庭的史诗从中可一睹菲律宾近些年的革命进程
剧本和表演?
配音演员那一段真的要笑死。。。而且民工唱歌那里也不怎么有迪亚兹的无聊和枯燥。。。相比其他的长篇,长镜头的多余部分也比较少。。。真难得
睡了接近4小时
对于拉夫·迪亚兹来说,电影不再是省略的艺术,而是要去直面真相,挑战时间。当角色遇刺的时候,我们跟着他看着他和他一起流血,21分钟,直到他的血和菲律宾人民的血在地上融为一体。
审美是有的,内容太淡了,审美和东西撑不住十个小时,超长时长没有必要,电影呢是能短就短,不知道他走反路是做甚?大概是菲律宾人想蹭久点电影院的空调吧
看了五個小時,很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