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面情魔》是一部气质上最为接近德国表现主义的影片,特别是后半部分,Molly在一个人造感十足的花园中一袭白色出现在画面的最深处之时,仿佛召回到魏玛时期的《诺斯费拉图》,并被一种属于宿命的塔罗诅咒牵制。任何以“创伤”等精神分析术语切入《玉》都会变得无效。相反,它以一种情节剧的形式评论了心理学起源,如何与宗教,巫术分离开来具有明显的反心理学倾向。影片的后半部分,五光十色的,带有东方主义色彩的乡村马戏团变为城市空间的夜总会走廊。StanXZenna变成了菲勒斯中心的,带有中产味道的Carlisle。在《玉》中不再是私人侦探与蛇蝎美人,而是两个骗子(代表oldtrick胜利者的Stan和精神分析术士)之间的战争,在人物身上并没有性别,一如以银幕cliche的情感话术无法真正激起观众的情动。
看过新版再来评价老版。新版虽然一片差评,但至少故事在我看来是成功的。首先,斯坦给彼得的酒,新版给了观众想象空间,我更倾向于斯坦是故意的,而老版则是斯坦弄混了,算无心之失,淡化了黑色的味道;莫莉扮成富豪去世的妻子,却不想自己中途良心发现,主动暴露自己,使得计划失败,这是老版最大的败笔吧,把故事性大大削弱了,莫莉这个角色也失去了个性。我更喜欢把斯坦塑造成一个看起来柔情似水,人畜无害的样子,实际骨子里阴狠无比,从这一点上来说,新版做得更好。
旧版剧作更为扎实,一是在于人物特点分明,演员的表演也是,虽然不能称之为当代所需要的更为高级,女心理师是全片后段很重的人物,这一版胜在形象刻画的令人信服,从而直接令整个剧作更为漂亮,这和男主角有层次变化的表演是一样的,切糕那版胜在文学性的诠释,她的丰富演技为角色带来了许多不同的东西。如今来看,后半段的叙事仍然不如前半段好看,后半段在藏,前半段在铺展,这其中是发生了一个裂变的,对导演的表现非常有考验,在改编上没有在这个部分发挥更出色实为遗憾。
IMDB上7.7都是怎么来的。。全员工具人,男主的读心术究竟是怎么来的?而且整体并不黑色,对比新版,这版竟走向救赎,还是正能量结尾,好几个地方感觉影片可以结束了!!剧作又偷懒又简单,啥啥都用台词讲,那我为何不听广播剧?更别说三个女角色,一个塔罗牌工具人,一个傻白甜,一个生硬的蛇蝎美人(就出场三四次)。全员演技堪忧。最后强行升华也是没谁了,对比下来新版至少敢拍了,视听语言翻倍了。
如果沿用原来设定的结局:沦为酒鬼的TyronePower在面对马戏团老板提出雇用他但不是做通灵师而是做畸形人表演时,舔了舔嘴唇,却没有丝毫迟疑的回答道“我天生就是干这个的”。然后故事戛然而止的话,效果更好。怪只能怪当时老美的电检制度足以和天朝媲美。
一种马戏团谱系学,circus-curcuit,无处不在的循环-对称,投射-反讽,残渣-增殖。主体:底层投机者→上流社会明星→酒鬼流浪汉→牲畜化的马戏团怪物;与酒精的关系:利用→恐惧→依赖。那瓶闻起来酷似甲醇的私酿假酒,是片中的某种“元造假”。占卜术的命运预言,移情技术的反作用力(偷情的败露、利用妻子演戏造假的败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知者迷失、撒网者落网)和高段位打击(作为高级骗术的精神分析),回忆的腐蚀性力量,无不足以摧毁软弱凡人的心智。信仰的教堂和国家的礼堂无非是比通灵者的马戏团/夜总会舞台更为辉煌而迷人、瑕疵更为隐蔽的意义缝合手段和真理生产机器,所以男主需要融入牧师布道风格并援引美国主流道德话语,尽管他本人就是美国的暗面(孤儿院-少管所),一个用以不断制造美国梦的剩余和残渣,一个意识形态快感的工具。
《玉面情魔》经常被形容为好莱坞最尖刻无情的黑色电影(描写社会阴暗面的影片)。而且由于该片制片人乔治·洁塞尔与福克斯公司一段持续了几十年的争端,这部影片的地位更是接近了神话般的高度。但是这也使得影片无法上映,甚至是出现在家庭录像节目中。宿命感,泰隆·鲍华的表演渐入佳境。
好喜欢陀螺翻拍的《玉面情魔》,今天就看了原版。果然还是有很大不同。首先,原版强行在衔尾蛇结构最后加了个HapppyEnding,当年的观众果然都很乐观。其次,原版有很重的清教徒布道意味,对主人公的批判更多着重于“渎神”和“不敬”上,死者临死时就骂他“sacrilegiousthieve”。陀螺把这些宗教元素统统删除,包括原作里塔罗牌情节也被删减了。新版还给男主加了个弑父设定,突出人物的扭曲。有一点我认为翻拍不如原作的地方,那就是把对死者描写得过于乖戾了,这就使得心理医生的作案动机不足以信服了。偶尔看一下好莱坞老电影还是很轻松的,镜头语言很简陋,看起来不费劲,很醒脑。
本片改編於同名小說,作為黑色電影卻沒有典型的偵探和蛇蠍美人,而是一部頗具現實意義的作品。此片前半段關於暗語的揭秘段落頗為精彩,而利用讀心騙術給現實的失落者“造夢”一段亦影射了二戰後百廢待興的美國社會的現實狀態(渴望慰藉),以此批判美國夢的外表下其實充斥著欺詐與謊言,一切美好背後都是人性的醜惡,女醫生棋高一招玩弄男騙子的段落頗有幾分《禁閉島》的雛形,而塔羅牌的伏筆亦首尾呼應,可謂精彩絕倫。可惜後半段收尾敷衍,充滿溫情的救贖結局雖然順應了社會的期待和大眾的訴求,但和整體基調實在格格不入。
看完我反而想给陀螺版加分,去掉时代光环,这个剧作、人物和表现力都有些对不起这个很好的主题。Igetit,卡司选择、宿命论、酒精、塔罗牌、闭环,该给的credit要给,我也明白这可是四十年代的电影。但看看这部的剧作逻辑,薄弱的人物,和那个时候的演技以及那几个重要情节点的表现力和台词,在今天来看,你们要还是觉得这七十多年前的原版比新版要好可就太厚古薄今了。
先补一下老版,是一个非常顺滑流畅自然的故事,一步步怎么堕落怎么轮回都合情合理,男主角演意气风发和失魂落魄都很好,还有那么多punchline,【你能当一个geek吗?】【Iammadeforit】、【Howcanaguygetsolow?】【Hereachedtoohigh】
信仰问题在这部真实而恶毒的杰作里起到了核心作用。神秘学、宗教和心理学在片中几乎并立,男主角的表现则愈发如一位牧师或是心灵导师,最终都被更现代的心理学话语击溃。三者都呈现出变戏法的姿态,靠娱乐大众和营造假象为营生。影片的回环和宿命结构符合了美国社会战后心态,而装疯卖傻的geek则是美国娱乐文化中的根:疯癫、奇观、生吞活剥般嗜血和残忍。
不,过,如,此。导演过时的场景设计和节奏调控无法吸引到我。对于各个类型的融合地生硬,让人想笑(可类比国民公敌与歼匪喋血)
偶尔真有B级片感:部分配乐的用力过度,剧情里某些cheesy桥段,尤其两个年轻女演员的银幕形象,和她们的睫毛膏一样不自然。可TyronePower的表演!如果说佐罗里的形象还是明星气质,这部完全可以让调侃他演技的人闭嘴(比如我)。JoanBlondell老了后角色形象和年轻时区别好大,虽然毫无违和感。
Howcanaguygetsolow?Hereachedtoohigh.
8/10。内心阴暗的马戏团学徒斯坦顿为畸形秀的野蛮景象驻足时,他好奇是什么让人成为了怪物?成为怪物的选择发生于斯坦顿沦为酒鬼之后,底层人历经挣扎却跌回最悲惨的阶级宿命,冷酷的现实造成了主角发疯。起初他通过坑蒙拐骗成为了豪华夜店的表演嘉宾,事业的上升为其提供了理想男性的伪装,他开始从有钱人身上捞钱,却被一个同样有着阴谋诡计的女人欺骗,鲍华的表演如同他发烧时做了一个美丽的噩梦,无论是塔罗牌解读、读心术的暗语还是心理咨询,从嘈杂的马戏团到光鲜的城市,世人都有着无异的欲望和恐惧:爱,哪怕蛊惑人心的主角也是如此,在资助斯坦顿建教会的有钱人看到花园里梦中情人的游魂,跪地祈祷后,扮演情人的莫莉却自乱阵脚坦白,毁灭了男性事业,他无法再构建稳定的身份,主动拒绝和逃离了莫莉的救赎,重蹈了前辈酒精上瘾近乎致命的命运。
魔兔预热!最精彩处匆促收尾期待翻拍
玉面情魔,这名字翻译地真好啊,tyronepower确实担得起这样一个天才骗子,隐隐仍觉得还是阶级藩篱,底层终究是玩不过上层,底层再聪明爬得越高不过摔得越重罢了。
泰隆·鲍华是真帅,演得也不错,但这中文片名还以为男主是一个绝世大渣男
3.5;“暗号”的复制与再次运用恰如两组人物在肉身/性灵方面的脱壳置换,那张属于死者的塔罗牌成为悬在头顶的厄运,不仅情节一一对应,命运的轨迹和落点都是殊途同归,暗合黑色电影之宿命气质。马戏团/畸人秀沿袭自默片期的遗风,糅合催眠术/读心术的唯灵论,是彼时精神荒原的投射,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人们对奇观的渴求,以及骗中骗如何达成——负疚与思念的执念提供泄密的窗口,就像每个人都拥有一位在门口等候的母亲。高光时刻当属被骗者在谵妄中的高声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