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趣,戈达尔真的是一个风趣的家伙,手法很犀利,同时又不拘泥。那种直白与大胆都是平常导演所做不到的。超市那场让我很是惊讶。以后会多找点他的看看
戈达尔痛定思痛《一切安好》不具有克鲁格那种记录现实的实时性,而是五月风暴多年后的深刻反省。相对于思考革命本身,影片对于知识分子乃至文化媒介本身的角色更感兴趣。两位主角分别代表了文字与图像工作者面对动荡时局的迷惘,艺术自身对商业的妥协更是从影片反思式的开头即可看出。电影对于知识分子的号召是典型的“走出象牙塔”,看到更多的东西。因此它着力于描绘语境,让观众看到舞动的腿背后是商业广告的逻辑,而坐在摄影机后面的也是一位向资本主义妥协了的艺术家。戈达尔这一阶段常用的横向推轨镜头在后半段的超市戏中达到了意义的高峰,几乎把这个时间点上的整个法国社会囊括在内,而在其中进行记录的正是工作着的知识分子。这一天在历史上究竟有何意义,此刻尚不可知,只能留下三个版本的“今日”,以观后效。
直面镜头的袒露心扉自白陈述,超市收银台横摇超长镜头,让我们仿佛看到《已婚女人》和《周末》的影子,曾经的那个戈达尔回来了,时隔四年终于又回归正常故事片叙事,同时也标志着DVG激进魔怔时期将要终结。那个沦落到要拍广告片筹资的中年导演,那个美国来的会写文章的记者妻子,从68年5月到72年5月这四年间经历了太多甚嚣尘上的动荡,戏里戏外都走到了分别的十字路口。一切都不再重要,但愿一切安好。
直男的自恋表现为话痨。办公室拘留那场戏的布景和最后的超市戏不错。但是情侣吵架就很虚弱,归根结底是直男的自大,无法平等地正视对方在感情上的需求,只能逃避到政治上的不作为。
疙瘩儿造反有理,长镜横扫家乐福
#CC#高達说这是「清楚地交代階級鬥爭主題」的影像。回執於1968年五月风暴,当时一个在雷诺汽车公司做事的毛主义青年被暗殺,引发十多万人的示威游行,影片即为此拍摄。在形式上很创新:开头就将工厂内不同的房间像剖面图一样全部呈现在一个平面镜头里,加上“后来人”的口述,達成拼图板的效果。彼时新闻媒体业大发展,諷刺意味就来了:代表媒介的相机在正修建的高楼(快速改变的资本城市景观)上旁观在野地(边缘地带)与警察对殴的激进青年。而最后十分钟的商场收银台推轨长镜头又将暴动拉至一个迷人的纯影像境地。如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他们不停改变自己,但愿这些激进青年以这种激进方式行事,只是因为他们年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一定会“冷静下来”并忙于赚钱。资本主义制度的力量,在于它无限信奉自己的收买能力。
7.8/10。①一次工厂罢工事件中各阶级(资本家、知识分子、工人、共产党工会代表、左翼政客等)的众生相。②那对知识分子夫妇(电影人男&记者女)代表了五月风暴后欧左知识分子的困境:1他们认为人民群众的革命方式不够靠谱;2资本主义社会可以“贿赂”所有反抗者(反抗者会没有曝光度且生存也愈发艰难),正如后来戈达尔也不得不结束维尔托夫小组重返国际电影界。③自然主义电影:大量的深焦长镜头、非职演、角色们直视摄影机发表政治观点;几段「工厂横截面各个房间」的横向摇移镜头(相当于更自然的分屏【人工切割痕迹没分屏明显】)。④很多技法并不旁观(如揭示摄制组的存在、类布莱希特式的表演、解说型旁白、多特写等);有些情节观感不够有趣较无聊。
电影如何借助布莱希特的方法完成剧场式的动员戈达尔和戈兰将工人罢工运动和电影拍摄的资本面结合从场记板、每场编号的呼喊、签写各种款项的支票开始以两位传媒(广告和广播)从业人士的视角切入。通过《我的战争》一般的双层摄影棚来呈现罢工工厂的斗争情况(细节有点塔蒂的味道)和后半段外景工人与警察冲突场景呼应。全片最精彩的是两个片尾的长镜头:家乐福超市收银台前平行推轨向右拍顾客结账到达右端运动人士从景深的货架往镜头奔来转向左方镜头掉头推轨回左跟上与超市中西装男争吵的运动人士继续向左展示他们说服顾客拒绝结账推购物车向右出超市掉头推轨向右直到遭遇进入超市的防暴警察重新向左推进(可能是最有意思的68式运动场景)最后一镜在郊野向左的推轨伴随电台流行乐也有意思。但这种阶级斗争似乎并不考虑世界政治经济结构
太棒了!戈达尔太深刻了。视听效果上的形式感、表演方式上的舞台戏剧感、思想维度上的哲学感及批判和反思的力度,在这部电影里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临近结尾的超市一幕是约十分钟的平移长镜头,形式美和批判性的内涵高度统一,十分耐人寻味,堪称影史经典。
故事的生成,戈达尔的新潮,镜头不断横移的空间拉开,政治只是戈达尔手里的玩具,面对镜头的所有人都可以长篇大论,这完全不是故事,而是政治观点的宣泄,采访便是戈达尔的自白,而政治无非向左或向右,是对所谓真理的辩解,是不断的阶级斗争。
戈达尔确实欠沟口健二太多;可能就是因为我是他里面“except”的中国观众,所以这里的revolution看起来总是有点过家家
没有跳接。没有快速切镜。长镜头外加几个话痨是在让人难以提起精神。结尾那段十分钟长镜技术含量真低。
这是某种超电影的电影,拍电影变成了一种政治行为,戈达尔最伟大的地方就是他对于电影这种形式本身的颠覆,电影并不仅仅作为一种景观,而是打破银幕,与观众的生活融为一体。开头通过对拍电影本身的一种讲述,实现对好莱坞式电影的嘲讽,中间的罢工,纪录片式呈现不同人群:资本家、公会、激进左翼、普通工人不同的态度,勾勒法国社会图景。上厕所那一段让人捧腹,请老板自己遵守不合理的休息时间,大哥蹲厕所哼国际歌太幽默了,很久没有这么开心过了。然后是导演和他的记者妻子,二人的状态反映68退潮后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结尾的超市狂欢,简单的横移镜头构建丰富的内容,讽刺法共脱离群众,也有无政府主义青年终会失败的必然。和戈达尔早期的混乱无序不同,这一部多运用长镜头,工整而理性,仍不失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战斗性。
这部片子太政治了,太布莱希特了,太戈达尔了。拍得很好不过不那么好看,有点闷。
1968过去了城市和乡村又重回平淡一切似乎变清晰了但也好像更模糊失败在于代表权争议/阵营内部分裂/生理需求/戏谑与戏剧化…前半本嘈杂的工会反抗斗争生动再现(Badiou就重点提了Godard这本的杂音技巧背景音世界的混乱作为人们思想混乱的表达).食品车间依旧流水线生产着肉食工厂之外也愈发像个工厂人们又在家乐福奋力采购(5年前WeekEnd里就偏爱的横拉全景镜头这本多次)理念不再被讨论/争辩而是被当做美好词汇叫卖被印刷成册如蔬菜般在超市贩售.至于Godard68.5前说是已厌倦了制作所谓艺术电影如有预感般地静候五月风暴席卷而来他回忆道当时似乎愚蠢又浪漫感觉倒也还不错ToutvaBien,EverythingisFine至少看起来是4.5
戈大湿的暴力革命很话痨很小清新
7.0大概九年前看的,随便从CC合集里点开一部,没想到是我人生中第一部戈达尔。第二次看和第一次看好像感受差不太多。我看过这部电影2014-03-07修改删除我的评价:★★☆☆☆较差标签:戈达尔19726.7/10前半部分或许勉强算上有趣,后来也就家乐福长镜头能看几眼了
在好莱坞传统的强暴中,我很高兴自己对电影的感知受到了这样一部伟大作品的更新。那些对惯例的挑战和意识形态的精妙提示,如果用看懂与否来武断的切割,也许就显得太小气了。作为一部显然的布莱希特式的政治片,既然戈达尔和戈兰最终都在间离的批评中接受了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作为观众怎能没有勇气去参与其中的评议呢。好莱坞的确把观众照顾的很好,但不能忽视的是,在那个系统之外,有些影片给了观众真正的尊重。当然,即便对于其创作观念多么不吝溢美之词,我依然要为扣一颗星提供正当理由:观影体验和被好莱坞强暴没有太多的区别。
http://mp.weixin.qq.com/s/fyG9-QJXocUJf8abM7q8Sw
用变态长镜头的一般都不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