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太生硬了,一切隐喻都需要藉由角色直接以类似影评的方式说出口。衰微与无主之地的描写让人想到《邮差的白夜》或库斯图里卡,但水平全无可比性。为什么男性叙事者热爱在乡愁中插入已婚男人和少女的情欲?
荒蛮的乌克兰大地,坑你害你,那肥沃又贫穷的土地上一切影像本身都带有魔幻现实风格。
男主像从村上春树早期小说里走出来的人物,虚无、空乏、安静的接受世界的变形,他误入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世界,死去的人还会出现,海底下还有居民,干枯的向日葵坚挺生长着,未来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呼吸着同一片空气.,政治隐喻几乎没有看懂,但是一些意想不到的镜头真的会在视网膜上停留很久,很久
@UkrainianFilmClub.Dovzhenko'ssunflowershavelongwitheredandbeenreincarnated/incarceratedinnon-degradableplasticlives.
这世界上多得是你没有见识过的生存方式和你无从理解的了无生趣。当五个七年计划在大多数人的脑子里生了根,当结婚生子成家立业变成大多数人约定俗成的任务和仪式,那无处不在的自由女神像就成了只能埋藏在心底最深处的欲念,和永无实现之日的讽刺。别去指责任何人,因为你一点都不了解他们。【平遥电影节2018.10.16
地下埋葬着德国士兵的头骨,地上生活着失去土地的居民。空中有降落幻象的伞兵,水里有逝去文明的幽魂。胶水可以黏玻璃,鼻梁可以夹勺子,舞台上的真身金刚不坏,土地上的葵花虽死犹生。荒凉小镇既是文明的法外之地,也是蛮荒的诺亚方舟。水库里冒出女人的招魂曲,火山上播出男人的寻人信,时代俱往矣。
為什麼我看到都快絕望死了,知道大家都在找自己也沒有用,就是逃不掉,要麼被抓要麼被拉去打黑工和囚禁在荒野,尤其是最後彷彿平行宇宙中的同一個人的對望,太憋太難受了,基本情節令人感覺太不舒服了。
6/10
身份的缺失困境,唱诗班的幽灵如同「共产主义的幽灵」依旧困扰着生者。
@PYIFF2018首映场没看完,重复场补完,开头落雨俯拍船只一段很美(KeptthinkingaboutJamesBluntallthetime...还是看不进去
海报配色是乌克兰国旗。因涉及东欧一定历史政治背景,再加上节奏很慢,符号隐喻较多,所以中国观众可能较难进入,但片子我喜欢。从第一个垂直俯拍轮船的超级长镜头开始奠定全片迟缓迷幻基调,曾经的老渔场主带着滞留在这里的德国间谍小伙子,用探测器挖军工废铁卖。这里没有政府,没有总统,没有工作,只有荒原和虚无,唱诗班的幽魂不时像海市蜃楼一般出现。青年们被送往战场,德国俄国的力量在这个火山口村庄拉锯,战争似乎一触即发,结尾德国伞兵如白莲般在蓝天上开花。导演手法很克制,偶尔还展现出一些幽默感,一部令人回味的小众作品。
🍉好突兀,好壓抑
被遗弃的、被分裂的故土,末日化的影像,船是漂泊,河流是迷失,废墟上无处为家,父与子关系的寻找与重建,基辅的儿子,南部的爹,家已不是家,被内战消耗,被俄美当做角力场的,这个叫乌克兰的国家,这声漫长又无望的叹息。
你要这么拍,我可就看不懂了
故事脱胎于纪录片,却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展开,这个故事平移到三峡库区也毫无违和感。喜欢!
导演用枯萎的向日葵田、摔碎的西瓜、荒芜的戈壁、水下荒城……构建了一个严肃的超现实的历史空间,并将主角们塞进其中。第一个镜头奠定节奏,大量政治和历史意象映射乌克兰小民族,在俄国力量和德国夹缝中的沉重生活,许多镜头都让人久久难忘,尤其剧照里的那张。
有人问片名《火山》是什么意思,导演说,当地有很多地方都不是本来的名字,比如说一个农场的名字会叫宇宙,这些名字跟实际的东西没什么关系,所以这部电影起了火山这个名字。另一个原因是,片中的地点处于一个敏感紧张的战争地带,就像处于一个火山口。其实电影里有很多类似的符号和隐喻,不过在导演慢节奏的镜头下,这些东西变得非常隐晦。
电影节特供片。视觉比长江图啊贾樟柯之流啊还精致些。
年度最爱开场与结尾。
这片子荒诞现实的冷幽默喜剧范儿像极了去年的《比利时之王》,都是沦落异境的荒唐奇遇又充满了纪实感。可以窥见乌克兰村落在国家的经济与秩序双重崩溃后公民的无所适从,男人游手好闲四处寻衅茬架以释放对现实的无力以及多余的精力,女人们陆续离开或沦为“性资源”。但一片混乱中,仍有人对这片贫瘠(人为)的土地怀有深深眷恋。男主角帅得像个模特居然是录音师…女主的爸爸vova叔叔这个角色设计得太讨喜了。导演本人也很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