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结尾特别好,从第一个镜头就是那种干干净净细节表达刚刚好的好看,然后就一直好看到结尾,看到导演是fineart出身完全不意外了。跟拍一边走一边聊天像是成濑,房间里固定机位又有点小津,然而片子节奏风格又像是巴赫的钢琴曲,在男孩好看的的笑容里结束得也是干干净净。
#2018IFFR#BrightFuture展映,洛迦诺当代影人单元大奖。堪称侯孝贤的保国弟子,从构图到叙事都深受侯掰掰影响:用景别极为局限的构图来极大限度利用画外空间,叙事上也是把重要的事情基本都删掉了……全靠台词来暗示。3/4既是四三拍的意思,也是指缺少母亲的四口之家,还可以指这4天三夜的叙事结构
电影呈现出一种丢了魂般的流动状态,在琐碎的生活碎片中去捕捉哀伤的真相。3/4,用缺失来铭记亲情,非常美的留白电影。
极弱情节,日常对话,小波小澜,无事无非,小孩困境=大人困境=人的困境,家庭飘忽,母亲缺失,姐姐小才,弟弟无聊,爸爸行尸走肉,城市寻子,山中找熊,找吃掉一家人、吃掉全人类的熊。影片索然无味,金豹煞有介事。
人物被景框操纵得太明显与刻意了,而且操纵得非常单一化,片段中的情绪也要到很后面才能感受到一些积聚力,总体非常无感。
想必导演也有那种“Idon'tbelonghere”的beat吧
父亲、姐姐和弟弟,唯独没有母亲,所以叫3/4。琐碎的日常生活集合,大家一起过最后一个夏天。姐弟俩的相处模式很有趣哎...
可以是什么,也可以什么都不是。
#HKIFF#家庭断片。孩子的视角。(“你曾觉得孤独吗?”“即使在人群中也是。”“怎样意义上的孤独?”“就好像他们占据了他们的世界,我占据了我的。”)
父女夜行段落甚好。
D+/镜头的限制、空间的延展与人物的“激发”。想法执行得挺坚决但似乎还是过分松散了,尤其是后1/3叙事时间陡然收缩后效果马上就出来了。个人而言则是似乎还没完全看进去就结束了……
自然静谧的生活碎片与时而浮动的忧伤告别气息,家人间情愫的流转异常动人。IFFR2018又看了两遍,每个角色主要情节都发生在特定空间,厨房作为交汇点,仿若一首交响诗错落有致的乐章。
如果畫幅調成3:4,應該別有一番風味。
75/100,“画框”在影像中存在感异常突出,用4:3的画幅创造狭窄空间,在有限空间内框住人物运动,呈现间离感。同时也能感觉出很依赖声音元素,用声音与自然情绪去填充空间,很喜欢隐约间流露出的那份松散,但是感知上还是有些空泛。总的来说还是蛮不一样的体验。
侯???诹访更合适吧,用狭窄“框”住空间中存在的隐形“幽灵”,是角色对白之外真正的情感停留,本片未能给予“幽灵”“表演”,“缺席”伴随始终,却未能“渗入”。
三星半,开场几分钟特别好(把“实在”的视觉拍“虚”了,又富有节奏),导演非常明确自己要抓住的状态及其反映出的内在,但他仍然只存果,不留因,只捕捉表面,不提纯内里,在场景内部强调角色间的间离感(取景、跳切),包括对话间的剪辑方式(淡化轴线打破交流情境),观者通过调动感知经验共情人物。整体还是太短了,有点薄。
人间情愫如水一般,闲话肆意步履不停,没妈的孩子四分之三
我最近可能着了魔,几部看起来有些困意自我理解模棱两可的片子,看完后脑子里却总是会回荡起一些画面,翻涌出一种莫名惆怅的后劲。3.5
强烈的生活代入感,青春期孩子们的梦想与现实的冲突与挣扎,犯浑不过是另一种珍惜,而成年人的沉默与无语更是一种生活折磨后的无奈。
好像波澜不惊,人物都在无所事事地诉说着,却没有真正驱赶他们去反应,不同人在城市里散步着交谈,某个时刻发生了一些不起眼的离席,电影便在这里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