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乎原住民、台湾人和中国人的寻根之旅,亚细亚的孤儿的苦难史是由一代人失落的命运写就的,透过一个人,看到一个时代,虽然视角众多,但是太过零碎,还是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就像干枯的河滩上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水坑。
★★★☆一場場祖孫對話,大江大海的小浪花們留下印記,私人記憶開啟集體歷史,眾多視角之下,是對身份認知與地緣認知的迷茫。單獨拎出任意一堆祖孫的對話與表達我都是喜歡的,只是作為電影整體卻並沒有,尤其是導演本人在部分段落,尤其是部分,顯得太過矯情,稀釋了內容的醇厚。
意外地很喜欢,看得很投入。不仅是给阿妈的一封信,更是给tw的一封信。视点虽散,但就像是在一条混沌的历史长河里投掷下一颗重重的石头,意外激起了无数个不同的浪花。每一滴浪花汇入河流,散发出层层蔓延开来的涟漪。有的传到岸边,让岸边的人们在倒影里看到了一丝念想;而有的却在看不到尽头的迷雾里消散了波纹,留下一片无声的寂静。
太好哭了!前后左右都在哭,我后面的哥们儿抽抽的我都不好意思回头给他面巾纸,还戴着口罩呢,全特喵湿透了。
有關自我認知的探索,阿公阿嬤那一代人眼中的歷史也有講到自我認知與歸屬感。通過很多阿嬤來體現、追尋那一代人,透過那些人的眼睛去了解那段時間的台灣。我覺得很珍貴
“A‘ma,你在生前曾教会我想象的功夫。”“A‘ma,我在你的墙里阅读,却总读不出你的轮廓线。只好收集他者的脸。”“A'ma,我不断修炼你想象的功夫。”///开头做得很漂亮,导演的声音很好听,歌唱得也非常好听。大概因语言上的陌生感,语调和音色更觉动听。///巴西阿姨不断迫问奶奶那一段略感不适,纪录片制作方式上需要改进和避免,我自勉。///被书写的历史,多种史观辩证看待。日本人很文明,治安很好,不舍得,不习惯;让我想起我爹和我说的青岛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是全国最好的,他们的下水道是可以走人的:那是德国人造的。青岛曾是德国的租界。///2009年与2011年,外婆再没收到外公迟来五十年送到的,给她的亲笔信。/个人全部的过往汇聚成历史片面却最鲜活真实的模样。/结尾拉了,大墙画像广告。视觉上虎头蛇尾。
政治不正确中流露着时代潮流中小人物的真实,毕竟是摄影作业
历史洪流下,几代人的口述史带来的共情与记忆。“我想我祖父会认为自己是缅甸人”。
用多人关于祖辈的记忆与回忆,拼凑出集体的历史。但是感觉主题太散又有些游离,既没有太多控诉与批判,也并没能在关爱失去顶梁柱的女性方面讲得更深入……剪辑也显得有些混乱,典型的素材不错没剪好的范本,故事的覆盖面有了,点却不甚精炼。
谢谢朋友喊我来看。选材算多样了,project总体也做得很温柔。看得很难受,但真正哭出来是在那一句“相拥喔!哭喔!”,映后导演讲到那位奶奶、她的日本恋人和后者的现伴侣一起旅游的故事,更是不知该说些什么,没有更深地探讨性别议题也是个遗憾。撇开情绪,给自己两点备忘:那本书信集还是要买来读;对其中一段略有“逼问”感的采访感到不适,也要看看其他类似题材的纪录片是怎么处理的。
总要有些人帮我们记住曾经发生的历史。
【BAAFF】金马58最佳纪录片入围。以艺术为媒介勾画历史的轮廓,以私人记忆构建集体的共鸣,实现跨越世代的交流,对于台湾来说是一部相当重要的作品。PS.本片在沈阳有取景
不为知和不可知
身分認同、教師的力量,透過集體的畫作和長輩的故事來找尋自己
感觉导演用portrait的切入点很巧妙,展现的是宏观下的个人的经历和确切的苦难。反而是年轻人在不停的追问宏观叙事里他们被集体定义的标签。其实无论是哪个标签,当下的选择不过是在船上挂哪一面旗。这种选择能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和生死,但在选择的时候又怎么能想象得到。
很好看,后面的演出后和导演的讨论也很有意义。我们都是从根出发的人。我都能在一堵墙上找寻新的灵感。希望我们都有一个和平的未来
好沉重的一段历史
真实的部分很动人,导演有时候感觉太强调爱或者一些广泛的好的好的东西,消弭了一些最原本的感动。不过还是要听去记录在消逝的那一代人的回忆,有意义。
台湾青年人对历史的思考和现实的定位,一句我愿意是原住民,似乎说明了她的立场。
个体故事的复杂性,历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历史照在我们身上的影子一时半会无法褪去。对“我想,我爷爷是个缅甸人”的小男孩影响深刻。播放之前,陈慧龄还念了一首诗:草还是会长出来,孩子们终究会死去。感受到了女性表达中才会有的温柔和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