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宾·马莫利安是绝对的技术控,每次看他的电影都会大吃一惊。摄影机运动和角度、剪辑和重叠对话都超越时代。影片带有明显的恋腿癖情结,那段与男主初遇的脚的运动长镜头真是惊艳!
3.5星,就当年来说这一定是一部相当“潮”的电影。镜头移动流畅,取景角度刁钻,服装暴露美腿(肥腿)处处。狗血的情节却照样令观众心痛,这点来说更是将情节剧的精髓表现的淋漓尽致,植入广告居然也不显突兀不得不佩服导演的用心了。。。
传统的故事大团圆的结局。当时有声电影刚刚起步,同步效果极差,导演直接选择了忽略那些不同步!那时候的打扮真是美啊,小圆帽,连衣裙。亮点是箭牌口香糖明目张胆的植入广告。。。
技术有多超前实验感,故事就有多狗血;有时候技术实验玩得太High想把每种可能创新都用一用,玩到了这个典型melodrama撑不住的程度。导演去制片厂观摩学习了五周的电影拍摄技巧,就弄出了这样的处女作,当年可是狠狠地得罪了西海岸的前辈们……
我一直认为马莫利安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导演,他对戏剧和电影的不同有着清晰的认知,所以在本片里努力对视听语言做出探索,如不断切换机位拍摄舞台,考虑到有声片初期的条件限制加一星。让我留下印象的除了他的声音运用、移动摄影、长镜头、腿部镜头外,还有他对光影和仰俯拍镜头的重视:前者表现在男人多次以墙上阴影而非本人入镜,还有一个前景是男人劝女儿当舞女、后景是母亲跳舞投影的镜头;而后者一是体现在俯拍母亲被训斥时的可怜模样,刻画出男人居高临下的主观视角,二在开场众人看望宝宝时,对俯仰拍镜头的轮番使用生动地展现了众人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最后本片在剧情上简单却仍有价值,呈现了舞女的悲惨生活,结局笑中带泪,母亲只能以海报上的眼神祝福女儿。
舞台剧+纽约外景(金刚之外又一份?),为什么女主角看上去那么老⋯⋯
这才是典型的容易被忽视的佳作。故事平庸,技术出众,百老汇旋律同年,不仅包含其声画技法外,还有着更多出众的叙事效果。表现主义那里习得的影子戏,假透视,刁钻的摄影角度,惊为天人的遮挡板划过镜头的分屏/转场效果(第一次见),动作匹配剪辑。|声音这部分要拿出来:因动作匹配转场而改变的音质,与此同时录音技术的精进,使得大量出色的摄影机运动加入。关于女孩遇到水手的那场戏,则是利用画外空间来充分调动观众兴趣与想象(这也是后来刘别谦的招牌)
天才啊。大家拍了十多年默片一夜回到解放前,马莫利安处女作就告诉你真正的有声片该长什么样
火车站送人那场longtake屌炸天完全是新浪潮的味道啊
这可是1929年的片子啊,和第一周要看的纽约码头、马路天使只隔着一年呢,要不是结局不合意,我都想给满星了~
7。好多俯镜头。wits&money双空母。恋腿癖。秀场厌女症。showbiz之不道德。20年代末的纽约天际线。第42分钟两起两落长镜头。第63分11第一第三视角游弋凝视。第70分车站运动长镜头。口香糖预感。酒与药剪接。含蓄假happyending.
绝对的里程碑,第一部恢复了摄影机运动的有声片。
一開始醜醜的肥腿群畫面有驚到我。俯瞰紐約。這鄉土劇劇情不合理之處就是哪來這麼nice的年輕水手小子?差點就成了純正的陳小雲〈舞女〉了.....(火車月台十八相送+青箭口香糖勿忘我→蠻感人的就是了)("好莱坞历史上第一部流畅运用影响和声音的有声片"→http://goo.gl/ps7B0h)
运动镜头赞,演员与剧情无爱。
女性情节剧。歌颂伟大的亲情和纯洁爱情,贬低金钱为上、欺骗感情的商人。最精彩的是开头,几个场景快速交代舞女Darling年轻生子、女儿长大以及步入老年后逐渐落魄的生活状态。结尾Darling再次躺回后台的床上死去,与开头相呼应,充满宿命感。有几处镜语亮眼:April首遇海兵的脚部视角;后台透过幕布的放大人影;Hetch说服Darling时墙上的黑影;喝饮料与喝药片自杀的转换。整个故事节奏紧凑、结构清晰,无一处费笔,结尾的大团圆虽稍显僵硬,但仍是学习故事结构的极佳范例。
1929年的的情节剧,有声片发展没几年就这样了,导演了得。结局太草率,我还沉浸在送别后的绿箭口香糖的悲痛中呢。BTW那时候的歌舞片女演员身材都是大妈型的吗?
有声片初期能使用这么多运动镜头真是厉害,用三层横移表现杂耍歌舞的声音与动作的节奏,一排舞女交头接耳的横移镜头展示了声音的运动。腿部特写的横向跟踪被后来许多影片引用。有部分跟踪镜头跟丢了角色,这种游离失误也很有趣,但估计会成为1932年有关摄影机运动批评大会的反例。
有几处冲突很揪住人,妈妈一角也尤其让人心酸,临近结尾时越发觉得这是莎士比亚类型的大悲剧呀!可是觉得不好的地方也有,比如女儿一角的智商,她对难题的解决办法不能说服我,因此造成的悲剧也就滅少了打动我的力量。
2014.02.01
导演对于镜头的运用很现代,运动的长镜,转场蒙太奇,最令人惊讶的是它竟然是有声的。——豆瓣m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