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生长在西南的大多数人有强烈的好感,张大千采访是字正腔圆的内江口音(也有点像自贡),在片里有时候念诗却有点像老成都话,非常亲切。有时间会去八德园、五亭湖的旧址看看的,这比去凯里更有意思。人啊,如不能读万卷书,还是要行万里路,多去一些地方。
这是一部极富史料价值的纪录片,通过使用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和一系列权威人士的专访,真实生动地纪录了国画大师张大千坎坷的一生。
20240203@GoldScene/東西無界、上下求索/看到張大千和畢加索的「高峰會面」的確有種時空錯亂的感覺/映後聽香港藝術館前館長的分享,的確更一步認知這部作品在藝術史上的珍貴作用
给自己补了一节中国美术课看到了不曾看到的中华“古人”的气质。高先电影院
#第20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张大千是二十世纪留给两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伟人,他在海外并不认为自己是流亡的中国人,而视自己为古代中国文化的象征。
ofColorandInk这个英文标题好
一部超级有价值的张大千纪录片,一个四川人,几十年的漂泊,几十年的颠沛流离,起起伏伏,正如他儿子所说,他做到了很多人难以做到的“舍”,也因此才获得了硕果累累的“得”,人生如梦,人生也如画,张大千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桃花源,英文叫做peachblossomspring,我们又何尝不在寻找呢。感谢导演的映后分享,赞👍
在GZDOC观看了这部影片,开场就被女声旁白吸引,娓娓道来,后来时而出现的男声(听导演说是张大千的孙子配的),用四川话朗读出张大千画作中的题词以及他写给胞弟的信件,让影片更有诗意与质感。佩服导演独立制片的精神!
4.5導演在阿根廷、巴西和法國的探尋都很有意義,自述片中敘述沒有依照一定的教科書邏輯,但我覺得前面基本按時間線的敘述更便於記憶,最後的德國部分包括超簡略的臺北故居介紹,略顯倉促。這段包括猴子的故事全靠我五年前的臺北之旅補足記憶。很喜歡本片配樂,交響樂与最簡單的民樂小調在八德園鏡頭下產生了不錯的共鳴。
比爱玲姐更会润的人找到了
张大千后半生海外生活
好多好多珍貴的影片都是無聲的,直到最後的幾個片段突然有了他的聲音,原來真的能感受到他是怎樣一個人。但感覺可以更豐富,應該有更多的衝突。
如果導演拍電影,也像為了拍《瑞士雪山圖》那樣懂得將黑布披在自己身上,就好了。
活在一千年前的高产画家,既顽固又灵活,既坚守又游走,靠才华获得全球化资本一般的涌动自由。@bc,导演映后交流。主持人揭示张大千祖籍番禺,高呼大千回家了。
insightpass57,人物生平的介绍,有助于给观众了解张大千的绘画艺术。对于一个49年离开中国的大家来说,没有过多着墨于他备受争议的部分。从部分画作的演示动画和张本人诗词的旁白,看得出来导演极力想用电影语言拍出中国文化,但如果能去掉导演自己的独白和镜头,会令这部纪录片看起来更客观,主题也更明确。
张大千在巴西建了一座中式园林,被当地修大坝带来的洪流淹没。就好似大师本人穿着宋代长衫在洛杉矶街头闲逛的景象一样,历史转瞬即逝,唯画作、影像得以留存。
内容太满了没气口
Insightpassyear2第108。一开始看到导演名字以为是个男人,许多话题避而不谈倒是也可以理解,但是就算我不讨厌导演声音还是觉得导演有点太啰嗦了…现在的成片到处都是导演的“大千引领我”…
有点啰嗦,有点表面
讲历史,讲离散,讲中国性,讲山水,讲东方想象,讲桃花源,做研究的角度做纪录片,研究中的“我”太过突出,前后十二年,搜集史料不易,过多的碎片化的素材或许需要一条线索来串联,很多空镜配乐却难有留白的感觉,旁白温柔动感情,但是有点啰嗦,用太多副文本作阐释,大象无形,原本不需要过多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