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10Sundance2021Virtual影像作文,还没到而被称之为论文的水平,三段分别拈来WilliamBlake,DonnaHaraway和FrederickDouglass,对于Gaze/Observation的审视,从科学观测(金星凌日)到权力意志(城市监控,警察,社区监控的小型听证会),两者似乎展现割裂,试图走入社会类型写作的尝试是令人敬佩的,显然这类观察要比科学性的影像处理困难,但结果确实失望,对社区的拍摄处理似乎呈现一种漠然和剥削,无法主动调和被对方披露的许多质问,且如何有效的不时的向前文链接和引用也是值得反思的。
摄影眼。贴在胸前的摄影机让人想到液态的《人民公园》。匿名身份的“第三视角”?点开海报,镜头居然是宇宙,从电影到宇宙,有点德勒兹的意味。提到的战争机器和摄影机的渊源是否也是维利里奥研究的基础?
#MIFF21
中间有十五分钟睡着了。。。讲视觉素材被收集数据化组织成各种narrative,话题挺大的,但是落脚点又很political,我看那个Axon的spokeperson完美符合我的stereotype不知道他们同意拍摄的点是啥,而且我看的时候在想你想表达的主题不就能应用到片子自身么,然后他中间就有拉开镜头拍摄拍摄过程本身,突然zoomout到剪辑的过程,还有字幕提醒narrator的作用等等(我这个片子也是在用视觉素材组织想要表达的narrative哟)这种纪录片式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特别新颖。点个赞
【2021DIFF】大概明白讲的是什么,和我期待看到的那类纪录片很不一样。时间所限,影展密集观影期间只好把你舍弃了,sorry。(没看全不打星)
野心颇大的影像论文。围绕眼睛观看行为的本质这一基本论点不断延展,从视觉神经末端盲点到科学家观察金星凌日,再到高科技公司的宣传介绍、模拟人眼构造的执法记录仪、警察讲授学习使用设备、高犯罪率社区居民讨论被监控……这还只是一部分,还有更庞杂的引经据典,加上旁白催眠般的解说词,给人眼花缭乱的眩晕感。对于不少现实热点仅是蜻蜓点水地略过,却把精力集中在论据里面观看−被观看的对应关系上,导致整部作品的主题不够突出。凑巧的是,部分情节与最近看过的两部影片有交集:《加加林》和《永恒风暴之年》里美国导演的一段。
基于一个认知科学概念:视觉神经的空隙,或者用形而上学的角度上进行重构:影像的到来令实体坍塌,《光,无处不在》是一种维利里奥-法罗基式数据库影像,通过对AXON公司的结构,产品,以及社会冲突的录像考察军事-视觉-新自由主义的三位一体复合体如何介入这一视觉空缺之中,并创造一种伪连贯性,在执法记录仪的生命政治之下,作为执法者的身体,视觉成为了一种哈拉维意义上的赛博格。而导演将社会问题的视觉-规训历史考古或对于影像生成过程(桌面,编辑器)的自反同时;也将这种全景图投向了一个若隐若现的球体——太阳——以及观看他们的人,但不同于巴塔耶的消耗经济学,《光》中的太阳是一种行星的人造欺骗/规训装置,在无处不在的它之下,我们无处遁逃,唯一的例外就是成为从轨道遗失的影像素材。
眼球神经的盲区金星凌日太阳视差AXON公司中立的贴身摄影机回溯路线轨迹鸽子的视角电子厂的滴滴声电线丝争吵街上的谋杀案观察干预合成人像图像数据武器眼睛自动化巴尔的摩空中监视第一支贴身摄影机测试影片巴尔的摩高中制作影片花絮#电影院看的第一支纪录片中途真的快睡着
#BJIFF不去做威权影像的内部坍塌,而是用一个神秘的盲点声音做一些大而无当的批判。完全自相矛盾的片子。
看到摄影枪的部分有被震到,但后半段就有点牵强了。
#11thBJIFF#镜界。前入围2021圣丹斯美国纪录片单元。在电影院里看了一部媒介考古学论文电影可还行……导演直接开了好几屏的参考文献哈哈哈。片子的创意和执行大概能到哈伦·法罗基七八成的功力(连配音旁白都很像),不过素材编排和观点上还是有不少可以商榷的地方,可能最明显的就是各种地方都自觉上身份政治话语。有不少挺妙的论述。#年度佳作候选#
“Pigeonsaredrones.Camerasareguns.TheoAnthonyisournewSontag.”#Sundance2021
TechnologyandHumanity
比较明确的投机。前面还行吧,后面什么故弄玄虚的素材垃圾。
1小时44分钟
野心很大,感觉想做的很多,把很多东西摆上来,最后又很难不掉进neoliberal的叙述里。
在监视技术已然成为日常标配的今天,TheoAnthony利用非虚构电影这一形式探索照相机、武器和警务的共同历史,揭露人类感知、社会生活与技术现实中固有的盲点与偏见。深入的学术研究、录像散文与档案影像的出色拼贴甚至让人想起CamilleHenrot的录像杰作GrosseFatigue。当然,这片还不是杰作,甚至还略比他的前作逊色那么一点,但还是非常强悍了。强荐!
9/20@CBD万达圣丹斯影像论文,剪糙。观测与被观测的权力论,编织在Axonpropoganda里。
好散…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空中监视系统想进社区的时候,社区代表们的讨论。有一个海地大叔喋喋不休地讨论consent并且反对这种出让隐私的做法。另一位黑人大叔激动地反驳,你知道现在犯罪率有多高吗?支持的一方觉得有一个“上帝之眼”在盯着,即使不能真的预防犯罪,也能有一种威慑力,但一位大叔说他跟teenager聊,问他们明知道做这些事情抓住会被判刑,你们还会做吗,结果二十个孩子里有一半说会,因为他们要survive。所以即使有监控他们也照做不误。就还是侥幸心理吧。另一个警察贴身摄像机,即使能做到自动拍摄上传记录所有修改,但技术背后总是有人,首先视角就是可主观选择的,而且胸口这个佩戴位置很迷啊画面全被持枪的手挡住了啊?最后允许警察看完视频再作证也是双刃剑,一方面当然能帮助更准确回忆,但如果有心耍赖,那发现没拍到就可以做假证?
涉猎宽泛、思辨启迪式的纪录片,由视而见,监控、录制、存档,梳理看的动机、方式和意义的变迁。摄像头公司发言人的油滑宣传和巴尔的摩黑人社区的安全隐私热议构成叙事的对比张力,“潜在罪犯”的渐变肖像和观众形成令人毛骨悚然的对视。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连坐和成分都是与优生学相关的概念,把人转化为用算法来化解的参数。没有原则的实用主义保全了肉体,但能给一个社会造成多深重的精神创伤。说到底,当你开始看的动作时,一切就已经不一样了,所以老大哥技术再先进,今夜也照样无人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