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残酷是现实的一种(地下室、眼睛受伤、酒吧卖笑、束手无策的拆迁),那么《地下香》贫乏的剧本和僵硬的表演则让这些具体的现代困境重新抽象了起来。当艺术创作着急着用“冷漠”“绝望”等词为当代中国撰写注脚,它也在同时抹去了现实的另一面:温度、情感与尊严。音景是这个片子最有意思的部分。
当成《米花之味》前传来看还蛮有意思,跳舞、离婚就都想得通了,哈哈。鹏飞这种攒出所有社会议题,却蜻蜓点水只谈论人与人之间的勾连的创作姿态挺有趣。
这个世界冷酷,赤裸裸,不称心如意,可是还是会有一道柔和的光
今天在le3Luxembourg看的avp,观众人数不多,却各个踊跃提问,散场后在影院门口也是大家认识的不认识的三五人聊个不停。影片的导演手法和话题性在交流环节都说的差不多了。我的观后感很简单,北京变化太快,我却仍然或者说更加想她。
类似《太阳最寒冷的地方》的男女主角邂逅设定?
同是沦落人漂在北京城。小人物的故事,寂寞的钢管舞。剧本还是太匠气了,而且找男模来演民工算怎么一回事!China,拆哪儿...
拆迁,北漂,地下室,钢管舞,更像是上世纪末的北京气质。鹏飞x英泽,值得期待。
作为新人导演的处女作,在剧本执行和摄影剪辑上有一定可取的地方,但很显然导演从来没有真正北漂过,对于生活真实感的呈现极差,整部电影都带着科班导演毕业作品的教条主义规则,非常刻意。以及,女主角英泽的表演,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仍然很差!
空间和声音。创作预设的定位和目的性。
又一次夜骑去卢森堡公园旁Les3Luxembourg看片。放映结束与导演交流,看得出许多前辈电影人的影响。片子诚恳,声画细腻,手法处理基本得当。期待下一部,探索更多他自己的电影语言。
题材相当出色,生活在北京的“低端人口”与城市改造带来的社会问题。不过仍陷入了大部分导演在首部作品中的弊端,过于强调风格展示而缺乏人物塑造与叙事内容。幸好,这些缺点在之后的《米花之味》和《又见奈良》里逐渐修正过来。
“地下香”就是北京的“城市之光”。本来觉得也就是三星水准,可是饶有兴致地看完了,觉得比三星要好一些,作为处女作,应该鼓励一下。
总的来讲还是值得鼓励,社会题材是把双刃剑,或许是缺乏勇气,导演磨平了这个题材几乎是所有尖锐的地方,剩下的似乎只是些不痛不痒的生活片段,无论是拆迁,求职,或是漂泊者的心酸,单独拎哪一条出来其实都有很多话可以说,把这些敏感议题揉在一块对于导演来讲终究还是太过野心了点,讲的也太浅了些。
处女作果然是带着几分蔡明亮的风格,虽然比不上蔡的浑然一体,但比单调《米花之味》要招我喜欢。
2015威尼斯日最佳影片FedeoraAward。影片空间构思很厉害,城郊拆迁工地已经挺不错了,迷宫一样的地下室甚至比[寄生虫]还厉害(同样有大雨倒灌桥段)。眼睛受伤这个桥段比较写意,虽然怎么看墙倒了很难让眼睛受一个恰如其分的伤,但是主要的点在于“眼睛是欲望器官”嘛,由此生发的绳子那个设计是挺不错的。音乐有点抢戏。公交车反光的标语绝对是本片最著名的梗哈哈哈。
基本,不咋滴
还挺有好感的
电影的特征化很明显,从影像中不难看出导演受到了蔡明亮很大的影响,很多镜头和画面中都有着蔡明亮《洞》的影子,包括稍稍魔幻主义的配乐都与蔡明亮的影像极为相似。而题材又是及其贴近现实化,与贾樟柯主题及其贴切。技法上的成熟却依然掩盖不了演员的僵硬,不过作为处女作已经较为踏实的做好了。
3有法国人参与制作的确精良一些,不过也缺了点个人的东西,房地产这个中国社会极度显性的话题,牵涉出了在北京漂泊的边缘年轻人与被社会抛弃的老年人。只可惜,影像背后情感的干枯没有丝毫让人动容的可能,不仅仅是因为表演生硬,更多的是环境与人物融合的手法水平还没有及格。
城市之光,空间阶级。轻轻抬起,轻轻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