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艺术,也不懂绘画,甚至连审美都不算好,可我痴迷一样的喜欢听陈丹青说话。
第一集所用到的古典音乐有:巴赫《赋格的艺术》第一首BWV1080莫扎特《d小调安魂弥撒》“落泪之日”(Lacrimosa),KV626亨德尔《水上音乐组曲》第一首第四乐章HWV351
应该编进教育大纲,通过艺术史的眼,看历史和培养审美
第一次临摹达芬奇,我15岁;第一次去意大利,我36岁;第一次阅读“文艺复兴”专著,我65岁了。------陈丹青(这娓娓道来的语调真是让人如沐春风)
个人感受:没啥逻辑,不深入,不叫回望,感觉就是跟着国内导游去了趟意大利。不过相比跟团游还是有优点,毕竟免费看。
陈丹青眼里永远有光
强烈要求这个系列一直拍下去,直到世界末日
以前作为一个画家分享画画方面的心得挺好,现在做的历史、艺术史根本不是他的领域,客观地说属于业余爱好者水平,旁白有种朗诵课文的感觉,大抵叙述历史还是没有讲自己的东西来的自然和得心应手,摄影效果是更好了,但形式大于内容还是遗憾。要说文艺复兴的另一面更推荐WaldemarJanuszczak的TheRenaissanceUnchained
反正是成功勾引了我返回十五世纪
陈丹青讲的不是艺术史,是艺术史观。天才林立的年代,连阴影中的无名者也点点生辉。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的湿壁画,时而活泼热情,时而宁静祥和,每一面残破的墙上都有无限灵韵,是印刷复制所永不能传达。尤其是马索利诺那个薄荷绿色的山体,将约翰的首级递给莎乐美的希罗底冷冽而优美,看得我眼眶湿润。古时平面上放荡不羁的时空观直到几百年后摄影发明、绘画走向现代之时才再次被发现,这样看,电影的创造也不过是返璞归真。此刻我独自关在家中,看画上一群一群的圣仙权贵和百姓在宏大场面里肆无忌惮地相聚,再想到意大利那一座座古城此刻陷身劫难,想到全球化带来的自由远行已不知何时才能再临,实在是太感慨也太难过了。
有幸
陈丹青是真的爱那些画,真与假,终究能被看得出来,而且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回响。很多时候,他就用美术史一般的语言,一次次地呼喊“看,这么美的画”,那些久远的艺术作品之所以不可再得,就是因为纯净。
我怎么现在才看到
陈丹青是我永远的老师。
讲法常规,视觉上很美。
没有心的人,只会在伟大乐章和作品面前流下眼泪,使它们传承下去,不至于流失,是我生养孩子最大的意义。
好像没有前两季好看
这才是艺术教育的方式,不是学究式的教条,也不是一板一眼的观看,陈丹青的艺术家身份以绝对自我、绝对主观的介入,是一种可感、可思、可供玩味的视角。陈丹青帮我们重新找回了艺术欣赏的本心。
索性直接成了旁白了,还没有第一二季自然。陈丹青先生真地老了。
这一季真的是各种意义上各种棒,我怎么才看啊?????感觉是最全面的国内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解读纪录片了。拍的也美,视效也超级棒,都给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