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一开始还是挺有意思的话题,但记录者想通过剪辑叙事制造悬疑的效果,可惜对于板上钉钉的信息(比如当年的老教授就有很多照片啊)来说这个手段太笨拙了。其他受访者的信息又以二手居多,最后渐渐变成记录者对自己的真善美的纪录片虽然更笨拙了但是其实不知道走到这步要怎么拍了。
时态变化,几乎是三部电影。其实几乎不存在疑团的探索,经由档案素材提供画面,采访补足声音,以此还原历史的声画现场。
柏林预习(想看2016-11-29)。其实是因为当时看了[休斯顿,我们有麻烦了!]之后被Dina老师推荐一定要看这个……搞得我一直以为是伪纪录片,结果发现是真纪录片……不过倒是明白point在哪里了,就是主题上关于黎巴嫩成为“强国”的梦想,以及最后一段动画的YY。其实片子的追寻过程并不算曲折,不过两个导演戏实在太多了(因此也用上了自我反射和行动纪录片的方法)。片子对“集体记忆”的讨论实在精妙。看完就买了黎巴嫩64年出的那套有火箭的邮票……
+
2016.10.94.pm@CinematekBrussels.导演的数个特写镜头和机位设置很有压迫性,且略迷人,然而题材与表达确实非常一般。最后播放人类向太空发射的人类社会录音合集挺动人。然而,我是来自中国啊,自然无法对黎巴嫩的崛起梦想感同身受。类似的表达,已被拍烂了。
3.5.近乎质朴,但在今年、以一个中国人的视角观看,触动很多感慨。科学与发展意味着什么?集体记忆,乌托邦的历史意味着什么?
中东小国黎巴嫩在1960年代也曾经开展过一个太空项目?纪录片从打捞一段被几乎集体遗忘的记忆开始,从寥寥几张照片及一些访谈中,拼贴出1960年代大学科学实验如何渐渐演化成一个军方项目又被叫停的。讲述中东间谍战的部分有意思,结尾的动画幻想的平行世界则稍微普通了点。
很想知道那些年我们的大学生放过这种层次的卫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