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曲对神论讨论最少的一部。精神想控制肉体,肉体想拜托精神,上帝不在服务区,你们自己解决吧
"神之默示"三部曲终章,伯格曼的象征主义室内剧。1.上帝至终缺席,两姐妹化身灵肉冲突之象喻。2.孱弱临终的精神与放荡不羁的身体间以走道房门为分隔,另一中介是镜子(直面或羞于直面自我&被道德监视)。3.巴别塔式沟通困境:一是姐妹心灵间的隔阂,二是与宾馆老服务员的语言不通——但Musik(巴赫)竟是唯一相通的语词(影片亦仅有巴赫配乐)。4.坦克视像与战机轰鸣作为冲突象征。5.迷宫般的巴洛克宾馆走廊似[去年在马里昂巴德]。6.大量深焦长镜,以景深或布光分隔(即便)处于同框的姐妹,冷郁压抑。7.姐姐痛苦而孤独的垂死呻吟与多次复现的钟表滴滴同质于[呼喊与细语]。8.一正一侧的面孔重叠恍若[假面]前奏。9.四角色在心理与生理年龄上构成互补网络:姐姐-身心成熟,妹妹-身大心小,孩子-双小,侏儒-身幼心老。10.大胆的戏院性爱戏。(8.5/10)
7.1第八十九分钟时,伯格曼借英格丽图林台词“我困了”一语道出我内心情感,霎时对大师的景仰简直有若滔滔江水。
从一列沉默的夜车,到一座不宁的酒店。一个孩童的观望,两个女人的对峙。世事吊诡,精通语言的翻译家,也无法击破人与人之间巴别塔般的次元壁。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吧。死亡是重新获得贞洁的唯一途径。片尾,母子在雨中的列车上渐行渐远;而散场后的美琪大戏院,人们在倾盆大雨中落荒而逃。
无法与某人沟通就别沟通,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吧。无法与所有人沟通,那只能是自己的问题了。人是群居动物,而另一些人则是独居动物,独来独往其实也挺好。没有哪种人生是完美的,爱意味着无私奉献与束缚,自由则意味着孤独,总需要放弃某些东西才能获得。而贪婪的完美主义者总是导致人格分裂与病态。
2018SIFF。伯格曼叙事手法最有趣的电影,Ester与Anna相爱相杀的关系,Johan在宾馆中带有神秘寓言气息的「冒险」,以及明显带有默剧色彩的「神之缄默」式隐喻,或许当人悲鸣「不想孤独死去」时就是离神最近之时。
人与人之间变得无法沟通,只好暗自品尝内心深处的痛苦;一个人若不自杀,就得接受生命。伯格曼电影的启发价值并不在于最终断定上帝的存在与否,而是向观众提出了一个永恒的疑问:在上帝被“杀死”之后,人类该如何面对这个罪恶依然存在的世界,如何面对孤独与隔绝依旧攫住所有个体灵魂的现实?
坐在这些影像面前,胆战心惊,恐惧在沉默中蔓延,孤独正在叩击我的灵魂。
小孩是最为冷静真实的存在。大人之间反而纵生着太多如荆棘缠绕的不可触的沉默,人心是一个个黑洞,我不让你进来,你看到的是一个黑色的口,我让你进来,你看到的还是黑色。你留下的信件,我一面给它嘲讽,另一面的我在认真的读着,却发现上面满是看不懂的字。每一条交流的路都被堵住。
如果你跟我一样是个俗人,千万不要看那种影迷在评论里只谈哲学不谈情节的片子。否则你坐在影院里听着旁边影厅的娱乐片音效,感觉就像:你娶了一个内涵非常丰富但却性冷淡的老婆,而隔壁老王的媳妇虽然不懂文学艺术哲学,但是人家风情万种。
这三部曲真正体现了导演对神学的怀疑态度,可以说《第七封印》和《处女泉》并没有彻底否认上帝的概念,然而《犹在镜中》对上帝存在的怀疑、《冬日之光》对上帝的否定,以及《沉默》中对上帝缺失之下人与人关系的探讨,不仅否定了上帝概念,同时流露出伯格曼后期关于人物交流困境和心理阴影的电影主题。
无神世界的空虚静默。三部曲的终结篇,上帝的存在到此彻底地被否定。
極少數觀察到飯店走廊那股異樣感的作品,很是著迷於那股排斥每一個無門可進者不得不保持走動脫離尷尬的魔幻被動之情境。「跟你做愛很舒服,舒服的不需要理解彼此。」
影片譯名叫“沉默”,卻道盡了我們在道德生活、人際關係和社會規則中壓抑、狂躁、空虛的精神狀態。兩個女人,兩種對立的性格思想,打著愛的名義,面對彼此或是沉默,或是傷害。語言不通是另一種”沉默“,但姐妹間的隔閡而造成的”沉默“顯然要可怕許多。此外,伯格曼對光影的捕捉和設計十分出彩!
神之沉默三部曲的终章,在《沉默》里,当上帝彻底消失后,我们可以看到主角完全沉溺在香烟和酒精的自我麻痹中,也反应了当信仰崩塌之后的空虚和崩溃,同时秩序尽散,陷入巴别塔的沟通困境中,还有性爱和谎言。彼时的伯格曼内心世界是经历了怎样的纠缠与变革?这里也表达一下我的疑惑,虽然通过一些影评解读能让我模糊地理解伯格曼的主题表达,但是整体观影感受肯定是痛苦及煎熬的,主要还是在于电影的对白和情节其实很难清晰地感知,非常需要辅助阅读。因此,评论区里不少友邻近乎告白式的好评,是真的能从文本上理解剧情,同时又通过视听体会到深意吗?尤其是大家都长期处于无神论的环境中,基本都不具备宗教相关的基础认知,是如何真正理解伯格曼的创作意图呢?我其实很想同那些喜欢沉默三部曲的影迷做一些更深入的沟通,确实有不少疑问。
提供一个解读侧面:拥有诗人般孤独灵魂的人,大多都无法体验性的喜悦。而相反的人与之相反。上帝在两者之间穿梭,注视着一切。
1.再深的沉默也有呼吸的声音;2.权威受到了赤裸裸的践踏,剩下的是一片废墟;3.内心深藏的感受交付给语言不通的人来得到内心压抑的释放,最终当面的爆发是隐忍多年的结果;4.小孩是中立者,老人是旁观者,小矮人是对立面。
人物被投射入上帝与终极追问皆缺席的残酷语境中,战争与语言不通加强失语感。没有《野草莓》的和解也非《冬日》的笃信,而是更为焦虑。两位女主实际上代表着一个人这一弗洛伊德式的模式在日后《假面》中得以深化。名为约翰的男孩即真诚而理想化的存在即上帝的替代品,行走于二者的空间及这个敌意的世界
Tome,the"Silence"referstothevast,encompassingenvirons-athickwallsurroundingthethree,makingnoroomforthemtocommunicate.Allthreerepresenttheself--Annathehedonistic,EsthertheCatholic(theguilted,theconscientious),Johantheobservant.
将世界拆分成两种形态。一种是自洽的,孩童的,侏儒的;一种是扩张的,成人的,病态的。填满这二者及其之间缝隙的就是无尽的“沉默”。抛却作为翻译者的Ester这样直白的巴别塔隐喻,电影内还有一种沉默的不可知不可见的原初力量在涌动。基于如此,伯格曼和塔可夫斯基的视觉调度便具有了共通性:摒弃了摄影机可见范围内的运动,将人物化为幽灵(安德烈·鲁布廖夫、飞向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