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松逃离集中营后的长片处女作,讲述两个怀有相反目的进入修道院的修女的故事。安妮玛丽正义善良不卑不亢,用生命完成对泰莱斯的救赎。平行剪辑,尚未明朗的极简主义
罗伯特·布列松处女作。1.在情节与主题上堪称女版[乡村牧师日记],但实而内涵更为丰富,涉及罪恶与救赎、大爱与仇恨、自我与他人(尤其是:应听从内心还是服从朋友?如何坚持正确的抉择与道路)、傲慢与偏见(越虔诚或坚定,是否越会自视高人一等?)、仪轨惯例与内心虔诚等复杂难解的问题,拥有震颤人心的情感和道德力量。2.影片想法源于布列松的集中营经历,也为之后一以贯之的对精神性、宗教性和哲学性问题的讨论奠定基础。3.形式上,尚未确立风格,虽然精简干练的叙事已经成型,但演员还没有木偶化、音乐还没有极尽删减、镜头还没有结构主义化、特写与大特写也尚未崭露锋芒。4.倒是主要女性角色特别漂亮这一点没有改变。5.“没有运气,生命中的一切都是神迹。”(8.5/10)
7.6;你是否聽到透進心裡來的光
罗伯特·布列松离开集中营后受主教所托拍摄以贝达尼修女院为背景的剧情长片,也是他个人的处女长片作品,此时布列松的极简主义风格还未形成。影片讲述两个出于不同的原因怀着相反的目的来到修道院的修女的故事,探索了精神层面的问题。从此确立其以哲学性、天主教思想为主题的电影风格。
090828睡死在电影院,这么难得胶片放映,居然睡着了。。。
1.45G
布列松长片首作。开头几场戏一亮相几乎是相当成熟的类型化处理方法,电影语言及语法简练干脆,用最简练的镜头传递最有用的信息,不到90分钟的时长塑造出了两个完全相反的主角人物和众多鲜明的配角,天使遇见罪恶,魔鬼得到救赎,天使殒命,魔鬼重生,宗教里需要这样理想纯粹的人,世界也需要,尽管如同被钉在十字架上般受尽折磨遍体鳞伤,但舍生取义,舍我其谁?
细节产生与疏忽。
#重看#布列松处女长作,六年前看时的心境和现在完全不同;你不能唤醒一个沉睡的人,如果她执意睡下去;过错可以原谅,无辜却要复仇;她脸上尽是圣洁的光芒,这光是她的面具和武器,只对光明有用,那些来自黑暗的人只要静默,这也是救赎的途径;《一个乡村牧师的日记》之前奏。
生命的救赎。
谷克多...
布列松的第一部长片电影(1934年曾拍过一部喜剧短片),比之后的诸多作品更健谈和常规类型。拍摄在纳粹占领时期,取材于真实生活中的修道院故事,所涉主题也最终贯穿布列松的一生作品之中:命运取决于所遇之人以及如何应对原罪与救赎。
布列松的片子特别合我胃口,很宁静不浮躁。这部不算他最好的作品,作为处女作,有些不温不火,不算典型,却找不出什么特别的缺点。打五颗星完全是感情因素。电影的主题是救赎,天使一般圣洁美丽的女主角,想要拯救一位女囚犯,她做到了,却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是我爱的那类女孩子,墓碑旁的蔷薇。
治一颗死掉的心,只当它是伤了而已,修女越是单纯执着,周遭越是腌臜固执。古典气色的故事里,是让虔诚与纯良赤手空拳地与现实搏斗,去等血流不止,甚或奄奄一息,牺牲才能换来别人的醒悟与自己的救赎。最叹的是,满嘴修行的人,大多修不到位。喜欢前半段。三星半。#桃花岛观影团#
zxd
布列松长片处女作。日后风格和人物形象已然奠定(比起早年的热喜剧[公共事务]真是判若两人啊,集中营里发生了什么……)。影片强调文学性。仔细扒一扒是个三幕剧,女主第一幕天真烂漫,第二幕有些自作孽不可活,第三幕竟然成功翻盘地升华了……宗教情感很动人。不过布列松对女人的态度值得玩味。
修道院里共存着两类人,虔诚的修女和避难的罪犯。将修道院和监狱紧密联系,精神世界的救赎和世俗世界的罪责。两个场所同样存在压抑自由的力量,监狱尚且有服刑期限,而进入教会后却很难再能重返世俗,唯有死亡才能得到解脱。
圣洁的电影,布列松捕捉到了上帝的影子。极简叙事的端倪初现。
#1943#布列松处女作。本一位很闷,其实一点也不。风格还没形成,简洁无杂余的叙事已有。对话快而精彩,台词精到。一位修女自我牺牲来完成另一个堕落女人的救赎之路。“不要服从我的命令,要服从我的静默。”
早期布列松,还看不出导演的霸道,四平八稳分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