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thFIRST#故事长片入围。还是挺珍贵的年轻导演直感下的作品,基于地点(三个村子)的漫游构思也比较潮流。看得出来是下了功夫设计画面构成(比如服装配色,构图等等),不过两个男孩那条线如此多的巧合相遇(固然地方是很小)甚至换视角明显就是导演意志过强,我倒是觉得可以理解成大部分是两个由女孩想象出来的幽灵(不包括换视角啦。以及最后烧摩托车也太强行了)或者挫败感的外化。影片在社会议题方面非常先进(女性社会地位议题),很值得赞扬。缺点也很明显,技术和表演,以及歌曲用法都值得再推敲一下。总之是一部非常值得鼓励且值得一看的影片。
第一场戏还挺提气的。如果是部学生毕业作品的话可以得到优秀等级,但对于一部青年导演作品来讲的话,有一些对话和角色的设计都过于刻意,还差一点点。
演员业余,编剧业余,摄影业余,剪辑业余,声音业余,后面就不细数了
看了之前的一星预期很低,没想到还不错哎,潮汕风,很清新舒服,两个女主选得也不错,有点过春天的感觉。两个辍学少女在去广州打工前,在小镇上骑着摩托度过最后的无忧无虑、百无聊赖的时光,之后她们将要面对残酷的社会生活。暗线是潮汕地区的重男轻女现象,女孩读书不如打工嫁人重要,导演因此安排了两个混混男孩配角作为对照。五条人是片中常出现的元素和配乐,蛮契合这个故事的调性。这片成本也极低,7万块,还是入围后抢救了一下调色和声音,所以不像过春天有朴松日可以拥有更好的质感。导演说之前以为这部毕业作品会是他唯一一部作品了,但来了电影节之后开始改变想法。加油吧~
#16thFIRST#靠我居然很喜欢这个学生作业,全程憨笑看完,自古红蓝出cp吗哈哈。诚然,问题确实很多,收声差,表演略尬,镜头也不太稳,但这些其实都是可以弥补的(成本才7w),反而重要的是,作为一部走情绪的电影,这一氛围从头到尾撑到了最后,这很难得。影片对于小镇青年生活的呈现,不沉重不压抑,却又在最后的暗夜火光中陷入伤感。回到家乡,一碗肠粉可以从小吃到老;戴上口罩,从某种意义上安稳舒适的“乌托邦”被拉回到更残酷的现实,究竟哪一种生活又更好呢?镜头逐渐抽离,看着他们的生活,那么近又那么远。影片在这种“漫游”的状态里,用大片大片的绿色,展现了某种“被浪费掉”的生命力,并消解了意义。我甚至看出了一点低配版布哈克的感觉,状态太对了。这是我愿意在FIRST看到的电影,因为看到了可能性。三星半。
来first体验最好的一片子
FIRST第一部五星,抛开所有技术瑕疵和漏洞,这是一部足够有温度,有表达的电影,它对于主题不是一种围堵的方式,而是一种生长的姿态。放弃高考辍学进入城市社会,在打工妹文学之外开辟了“漫游”的展开,一种逃离坚硬线的故土观察和人生回顾,它开掘了更广阔的空间,对当下社会的断层和割裂有着戏谑性的洞察和微妙的讽刺。
【FIRST青年影展展映】首映场。学生作业水平作品,放到大银幕上看缺点更加突出。很多镜头的虚焦分不清是故意为之还是技术问题。拍的是小镇青年的无聊日常,再配上几首五条人的歌曲,实在乏善可陈。几乎没什么情节,只是一对闲逛的女孩和一对无所事事的男青年冤家路窄,不断相遇或错过。同性情愫点到即止。最大的问题在于两位女主演的演技和台词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尽管几乎是全潮汕闽南语方言对白,还是太露怯。其他演员也都太过拘谨。全片演得最好的就是那位只有几句台词的服装店员。一直期待结尾能来点除了粗口之外更猛的东西,结果竟然是一通教师的说教,以及还算挽尊的长镜头收尾。一星半。
五条人粉丝大电影+潮阳街头漫游风光片。之前只是听说导演便宜用了几首五条人的歌,看过片才知道根本是把他们的经历都写进了台词。作为毕业作品已经远超同龄人,胜在自然不做作,乃至试图展现一些被遮蔽的年轻人和他们的生活,只可惜沉溺于散漫的叙事,并未在结构上做进一步设计,两个男性也沦为功能性的角色,没有带来视角的切换。
县城文学,但不膈应,虽然制作有限,但还是能看出很多巧思,一方面是导演思维上一点都不业余,越是一穷二白的电影才能看得出导演水平,审美还行,音乐确实是过了,乐品真的暴露下限;另一方面是因为导演乃至所有主创都是小镇青年,精气神就特别对,真正的平视视角。能感觉导演在用自己生命体验完成拍摄,女性主义部分、关于县城外来者、关于走出去和留下来的二元讨论,不足称奇但视角显得有趣也没有显得很俗套,很多空镜很多细节是没有县城生活经历根本捕捉不到的东西。以及女主选得好,对这部电影来说成功了一大半(另一半是潮汕方言听起来像外语)一眼看过去是每个高中都存在普通女同学,但也不算泯然于众人,没有觉得像赵露思吗?
技术上确实存在蛮多瑕疵,但七万元成本,拍摄了一部关于故乡、青春和小镇青年的半群像电影,已足够真诚且富有青春活力。
读书的人也一样,都爱不得所爱人…
细节上有一些有趣的地方,比如方言和普通话的转换之类的。但整体上也还是一部符合刻板印象的“假装在台湾”的大陆独立电影。
虽然此前早已有所准备,但当自己家乡镇子的风景和状态真的出现在大银幕上时,一时心里还是感慨万千,难以冷静。黄梓说「未经审视的故乡是不值得拍的」,面对这以另外一种方式呈在我面前的旧乡,于我又何尝不是又一次的审视机会?前两天才刚去过的榕江渡口、一度是最爱的地道潮汕美食,以及熟得不能再输的乡音,那些我热爱的故乡的一切,都在女孩们四处兜转、漫无目的的一周旅行中被展示被表现,银幕外,我似乎也同她们一样忘记处境,只感到松弛、愉快。可同时,那一并被带出的一个个女性教育问题、社会氛围问题,又让我羞愧得抬不起头来。诚然,青年导演探讨社会问题的手段很稚嫩,融合到电影里也有很多不自然之处,可是,我怎么能不承认自己深有共鸣?结尾摩托车烧起火焰,任人怎么拍打都熄不下去,其实,是生活放了那把火,烧起来的,也只能是生活。
在一个技术过剩的年代,拍出一部“青涩”的电影难道不就是它独特的地方吗?有感到导演的真挚和对身边的观察,是一部很真实的电影。映后有观众问到,希望看到主演有一个更大的转折,也很喜欢导演的回答:这就是人生吧。真实的人生就是那么无力
侯麦式的双女主巡游片,以红与蓝作为主视觉服装,包装双女主,呈现了性格迥异。影片整体的粗粝质感,感觉后期没做完,尤其音轨问题,比较突出。「五条人宣传片」。从成片来看,与影片展现的汕头小镇文化,不谋而合,形式与内容较统一。四个小镇青年的无聊、闲散游荡的日常。女主辍学离开小镇,跟随闺蜜去广州打工,成为影片内在的“倒计时”器。导演在影片里,勾勒了家乡,曾经生活的小镇。“重男轻女”的影片母题,稍显老旧,但忠实还原了记忆里的小镇。影片以地名分章,精细呈现了小镇的景观。
体量太小了,还算不上一部丰富的漫游电影。贵在真诚,导演做到了平视,但有很多情节过于直给、过于刻意,完全可以在对白中自然的呈现。两位女演员很棒。
#FIRST#挺干净的片子。生涩,轻巧,散淡,构成了它所有的底色。广东汕头的边缘小镇,五条人三十年水流东梦幻丽莎发廊,都是导演熟悉的生活场景。方言遮盖了表演的稚嫩。
不幸迟到半小时不知道之后的之前是什么手动狗头,人们还是不断去往比地狱还地狱的地方,烧辆电动车拍电影真的不违法么。20230204@广州附近
之后,创作可以偶得灵光,但天分尚待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