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外发烧,左右为难!那个时代中产富户都苦成这样,可想而知底层平民得有多惨…
黄宗江照着自己家庭写的,先有话剧后有电影,分四幕展示老北京四合院内一家人在战前、战时和战后的聚散离合。基本是以老太太为中心,通篇主题是“抗日”所辐射的方方面面。台词写的有契诃夫的味道,蓝马的戏迷、孙道临的文青、冯继雄的“十万个为什么”写得比较摩登。
我爱我家1948。
清华公司!感觉戏都在老太太身上……政治对日常生活的侵入,不同角色作为对不同社会阶层与政治观点的提喻,颇有些后来《茶馆》的感觉。电影化程度一般,台词风格和场景切分明显是舞台范。结尾(准)大团圆(毕竟差了从未出场的大狗子和被当做道具的孩子们)之后的反转堪称神来之笔,直指社会现实
虽然不完美但真的在电影院痛哭一场,前半段太完美了,小小四合院一大家子,几个小细节就捏出鲜明人物,笑着笑着就流下泪来。时间跨度虽然很有野心,但这种过渡方式还是不够自然;结局也太缺乏一个真正高潮。至于意识形态,如今看来,无论对于电影本身,还是那时的人,都是一种辜负。
战时家庭十年变迁,儿女们的不同抉择在战争阴霾中境遇却相同,政局动荡下团圆变成奢望,挣扎求生背后是面临着又一轮生死离别的漫长等待。剧本有着绝佳悲喜元素,人物形象和关系对应鲜明,可惜碍于当时电影各种局限,执导方面和演员表演上挖掘有限,时间跨越割裂感较重,角色最完整反倒是演沈浩然那位。
记得孙道临演一个心比天高的小伙子。
当现实比对理想,谎言和辜负即刻昭昭
最近看了很多民国电影,这部给1949年之前的时代划上了句号。在开头最不起眼的三妹加入了CPC,片尾已然成了家族的核心和领路人。“像我们从前那样过日子,根本不对。可是,我们总得活下去。至于怎么活下去,我想大家应该知道。”孙道临亮了,俊俏得惊人。
6.5,说到底还是控诉国民党,日本人在还能活下去,光复后反而要卖房子,真是讽刺,以家庭聚散离合表现国家的兴衰浮沉。电影前后两段团圆戏很喜欢,其中角色的转变和倒置真令人五味杂陈。
没去成资料馆,在1905上自己补看了一下,非常有趣的文本,如此含蓄又如此明白,纪录片里的周恩来。
北京。这个版本看到了1小时06分。时代特色下的家庭生活。是爱,是暖。
资料馆
#z#有趣有料的一大家子,台词妙语连珠啊~朱小妹好萌,孙道临好个西派文青,还是最喜欢沈浩然的豁达;中间抗战部分居然一笔带过,结尾也仓促了点,扣一星吧
北平一家人,剧本底子很好,野心勃勃,明星云集演得也好。最后十分钟太直露,当年算是勇气大胆,现在看是干瘪宣传,毁了全片。
这才是京味啊
这个世界变了,变得连咱也不太懂了,好像得换个样活着了
立场倾向很特别,“大团圆”的结局却团圆不了。美国撤离援助,内战节节败退,日本侵略时还能保住的东西和房产到此时却都要毁了,是在归咎于谁呢。从话剧改编来的多幕戏印迹很明显,抗战前、抗战中、抗战后几个不同时间点,看一个家族四合院内的悲欢离合,时间断层感比较生硬。类似结构对照《茶馆》,本片同样是群戏,但缺少一个串联脉络的绝对主角,就像王利发那样的角色。而在时代局势背景嵌入方面,本片也总是语焉不详,大部分时候没有特别清晰的思想立意。抗战大背景,日本兵并没有直接出现,出场的反派也仅是盯梢的特务,没有表现反派的恶行。抗战胜利后对参军返乡的国军也夹带批评之意,结尾的“不团圆”没有指向光明未来。总体上有种失败主义氛围,上映后两头不讨好。第一幕的分镜有些乱,导演努力想做出电影化,还是经验不足,空间感不好。
人人漂亮,孙道临最漂亮。推荐大家都来看穿短裤的孙道临。
春分观影,精彩至极!中国人真的苦难,好好的一家人,熬过了八年抗战又迎来内战,团圆与分离,总是交替往复。以动荡社会中一个家庭折射出一个时代。但京味儿真的不行。开头那独门独栋四合院中一家人包饺子票戏互相打趣多美好!导演也算很善良了,大狗子都有了交待。孙道临27演的17岁三弟真是太可爱了哈哈哈哈完全想不到他还有这样一面!大哥和大姐夫都挺帅的,大嫂大姐却丑,小妹和四弟根本不像差3岁的…吴茵戏份不多但依然那么好!真是众星云集!现场笑声阵阵。“纪念影人:韦伟”单元。馆藏影片,片尾打出资料馆2013年修复。无字幕。映前吴双导赏明显没杨鸽沉稳切题。散场时vow说比豆瓣标的长点儿有93分钟。with极少来看国片儿没睡的F.朱刚散场又跟人家白呼。1号厅约7成满。《你是我的家》那歌居然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