전주국제영화제4/29//全州第一场,讲快毕业的恐慌,看得我跟着一起恐慌,印象最深刻的一句:-Whathaveyoudoneinthepastfouryears?-Justthinking,Iguess.
65/100#Locarno2021#It'sactuallyverywhite,notsoyelloworAsian,thereAREsentimentalmomentsthough...后面那样一场家庭摊牌吵架、大哭与和解的戏基本上也能反映出这部电影的平庸了。
12thBIFF.比较扎实的学生电影。美式电影学院里典型的writer/director,且导演自己出镜演的也很不错。talkinghead之中有很多迷惘和失落。导演真的需要换一位摄影,开头几处莫名其妙的抖晃以及隐约可闻摄影机背后dp的喘息声感觉真的很需要给他递一只马鞍带。
看了导演采访,平时讲话就真的是电影里那个样子,超级多语气词废话和流行语…非常millennial也很annoying。电影的真实质感也来自于这样高度的私人性:半亚裔的身份认同、毕业之际的迷失和亲密关系的伤害。废词含量很高的对话推动了大部分情节的展开,Riley和几乎所有人的无效沟通事实上来源于她的焦虑与颓丧,而她大部分时间都在焦虑中无所作为并放纵玩乐,意义感的缺失似乎是千禧一代普遍的空心病。
#28thSlamdance#故事长片,世界首映于2021洛迦诺当代影人单元。确实很不错!真·呢喃核!几乎是个美国侯麦!(基本是《绿光》的毕业焦虑版哈哈哈哈)连导演/女主角都长得好像BéatriceRomand!
#74LFF当代影人#尽管是强烈表达关于对话重要性的片,也看到了宣传所说的呢喃核特性,但我觉得跟以前那种迷茫世代,无知消遣一代来比冲突太少,甚至最后一幕的爆发有点儿戏了,优点就是情绪表达很好罢了~
细微绝望的累积,细节充足,真正的抑郁是都不知道自己身处其中,静静地死了。我们总是假装没有事发生,假装不难过不悲伤,假装听那些言论没有不舒服,或者在当时还没有感受到一些事件的巨大冲击。因为拍字幕,看了四遍还是会哭。自编自导自演,女导演slay,我觉得比《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好,糟糕的状态是不会轻盈的。
#BJIFF2022UME4-千禧一代的初次毕业焦虑也是新世代的最困扰的并非拿到diploma本身,而是完成身份转换的那一刻面对并处理好过去浑浑噩噩四年的looseends。主角看起来茫然失措,甚至选择了逃离,但其实一直在正轨上前进,最后在家人的怀抱中重获了力量。
老生常谈的内容,也没拍出新鲜的风格或思考(去看看弗兰西斯哈)。身边的男孩们全都handsomeorcute,实在不太actual(不过非常eyecandy)。任何过多使用黑屏转场的电影都自动扣分;床上戏的镜头晃动不自然到让人疑惑是否拍穿帮了。5/10
堪称2021最惊人的处女作了。极易被错认为呢喃核,传统议题大杂烩被grouphug一击贯穿,纽约被拆解后蒙上滤镜转化为单纯的台词和一个又一个的小型派对,因此多有的议题讨论完全成为空中楼阁,这一点倒是和呢喃核对台词文本的处理和内核抓取异曲同工了。弃用DIY时代后沿用的低成本传统手段,不手持、不低保真、不粗粝,反而非常精致。虽然是一个有些落俗的处理,但是广安非常舒服,情绪成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线,这也是它不应该和呢喃核相比较的原因,更适合和《伯德小姐》比读,虽然后者和呢喃核也是有着关系。
Actualbutnotnatural#2021洛迦诺当代影人
RemindsmeofLenaDurhamandGirls
2022.8.15/#BJIFF2023.9.19/
+还是有些迷人的,对于这样的作品业余从来不是问题。
没字幕看懂90%成就达成。粗糙而精彩。
actualexperiences,actualevents.
“总有人正在年轻”,但每批年轻人的22岁好像都并没有什么不一样。genz邓纳姆,呢喃核薪火相传接棒下一代。
喜欢对手戏:和室友闹掰又企图跟他和解、偶遇前男友、与心理医生的最后几分钟、跟亚裔血统男孩拉扯失败…确实挺粗糙的,但很少有人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就活得很精致吧。
#2022台北電影節
#2022北京国际电影节#当代大学生的毕业生活,焦虑与未知成为人生路上的必修课。不要失去对自己生活的控制,不然只会在浑浑噩噩中彷徨。不要总以自我为生活的中心,他人的感受同样值得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