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的第一部贝拉·塔尔的片子,和我的想象有些差距,有点小失望,电影不能只是镜头吧,不过还是很不错的,应该早期的会更出色些吧。
来自地狱的男人,又黑又长的长镜头。记住这部难产的电影吧,包括那个被逼死的制片人。
长镜头展示,黑白的压抑气氛,音乐效果的沉闷,semi-darkness的故事。找了一个小时的原著还是没找着,求一下Newhaven-DieppebyGeorgesSimenon
之前三次看这片,都在第一个镜头没结束前放弃了。这次情绪稳定+百无聊赖总算看完了。这种电影与其说是在看故事,乐趣其实全在琢磨导演下一记要怎么安排视角机位才能既把故事说清又不使用剪辑。如果当摄影集看也不错,光雾影都算计得门儿精。这种摆拍型电影考验导演的全局观和技术也考验观众的耐性
对话很少,环境音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物、空镜头、环境音。而长镜头最适合表现这些。海边的风声、脚步声。巷道那一段长镜头,让我感受到城市的肌理。黑暗风格、略压抑。贝拉塔尔的确是一个展现物体中心视角最好的导演,他用长镜头去描摹远离现实的情状/感受。他的影像气质更适合美术馆。
塔尔拍片相当专横,后期成熟的电影语言在犯罪片的一次尝试,拒绝任何类型片的拍法,甚至拒绝电影情节内部、人物之间的沟通,如其所言本片可以完全抛开字幕当做默片来看补访谈的一些内容:镜头语言展现文字不能描述的瞬间,如真人的目光,真实生活中的行为,真实人物的命运;picturehunter;如果场景和状况都安排好了,不用语言,情景变得直观,只需把握节奏、情绪,其他的便可以自己进行下去;语言不重要,交谈关于原因而不是事情本身,对话使得真实事件变得模糊
其实我没看完,睡着了。。。一点也不Simenon
拥有个人风格和特质对于一个导演来说极为重要。无关乎风格沉闷与否,那只是个人审美差异问题。关键点在于:拥有风格且无法被复制,这比什么都重要。贝拉塔尔的每一个长镜头都有惊喜,单独拿出来看似乎都是完整的一场小短剧。维格的音乐是绝配。在酒馆的拉手风琴和老头跳舞的镜头实在太好了,让人感动!
这部电影比不上《鲸鱼马戏团》,总的感觉是形式大于内容,而《鲸》没有这个问题。不过,里面的摄影很好(这就不用说了),还让我觉得特别好的地方是那个让人心理时间延长的镜头---一直拍小木屋的门,紧张的我心脏跳动加快,很想知道到底门后面发生了什么。
来自伦敦的男人,把脆弱的生活一下子就敲破了。长镜头依旧犀利,不过这部电影最大的障碍是语言。看完花絮采访后,不出所料,贝拉塔尔并不是十分重视人所说的语言。拍摄一波三折,中断了两次,拖了五年才完成,而且是现有剧本后再找演员和投资拍摄和导演习惯的做法很大不同,难怪质量会有所下降。
200803291500ScienceMuseum
开头十字状长镜:看与被看的视觉在同一时空并置,叙述主体不明与空间不确定性。西默农关于焦虑与宿命的文本内核虽被留存,但《来》在类型片框架以及表现主义的视觉风格表象下更多的是贝拉塔尔式神秘主义:不可认知的冰山理论及机械运动—偏离航线的封闭模式。甚至完成了以法语书写匈牙利民族志的隐喻
小塔这次的问题是,喜欢他个人风格的人,一般不喜欢这个故事主题,喜欢这种主题的人,一般又不接受他的风格。镜头的美依然在,但结合这个类型是平淡了点。斯文顿真是个有趣的女演员,才演了几部电影,就和贾木许芬奇索德伯格科恩贝拉塔尔这些牛人合作过了
7。来自佩奇的男人,依然水准的作品,不大中意的故事
一看就是贝拉塔尔的电影,风格鲜明。45分钟的时候突然爆发出来,整部电影为之一振。贝拉塔尔的电影就像是一种仪式,充满力量的仪式!
tarr水准有些下降
这位兄弟总能把屁大点儿事拍得老长老复杂了,看着老牛逼了==
四点五。不够丰盈。似有艺术境遇符号在里面,于是和金钱符号、生物符号以及时代符号融合在一起,海是一个遥远而虚无的存在只可以传来风声和镜头的摇摆(小屋门凝视)【光与影凝聚在感知器官与海洋】。然而还觉太空。我没感受到惊心动魄的美。或许贝拉塔尔要求一种完全的带入,尽力挖掘角色内心的所有。其实大观下来和撒旦探戈的感觉很像。观时平静回思时意味更浓。但像诅咒那样观时意味也浓上一些不也好吗。配音还是让我有点出境。最兴奋的地方竟是一下子认出撒旦探戈的小女孩不过并未发现意义的联系。不过回味确实很足(是它营造出了的气氛的原因吗?是镜头的长度?——这像是打坐凝思的地方;庙宇从不展示)。
不知道睡了多久睁开眼睛的时候还在那不动呢……对不起大师了
看的第一部贝拉塔尔,的确如耳闻那样,长镜头叙事、节奏缓慢、不容易入戏。全程管风琴的配乐营造出一种绝望的氛围,人物对话冰冷无感情,总觉得大师的镜头语言与这样通俗的故事有些不符。另外台词与口型对不上,看的着实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