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东导演逝世周年纪念展映#放映的应该是最早的105分钟版本。是部很令人震动的作品(尤其中间杀猫和杀牛的两段),以及对档案影像的使用及对WG历史的勾连。当然剪辑上有挺多可以商榷的地方(尤其是音乐),档案影像也应该多用点或者更早放出来。当然,导演喜欢把重要信息后置的手法确实有意思,几次给重要信息都让影片意义突然更加丰富。
教科书。因为地缘因素看得我浑身发抖,和周浩的“日子”,李志烈的“牛铃之声”在上的怜悯不同,完全在下的悲情,观者像是被浸入那汪五百年的泉水里无法呼吸。漫漫30年,竟无语凝噎,十星。
16年190min版本,拍摄时间跨度超过三十年,中国独立纪录片元电影。
新离骚老人泉无尽循环看到这三部曲是巨大的惊喜,导演真是太低调了。
刘德东很低调,但是他的东西太高级了.生,死,性,衰老,生物链;人,动物,自然;历史,文明,蛮荒......简单而且直达核心.老人被拔离了祖屋以后,第二年就死了.老奶奶住在喧闹的敬老院里感觉特别滑稽可笑.导演父亲住过的房子荒在了那里,最终让一片绿色吃掉了.人逃不过自然,一切都在无尽地循环.26岁时看睡着了,31岁再看,每一帧都非常吸引.感谢能遇见刘德东导演,给我的艺术之路点灯!
看完内心无比的苍凉孤独.生命无非是一场春夏秋冬...大山孕育的生命.终究会化为尘土而回归土地.所以.功名利禄无非一场虚空幻境.很多人很早就死了.无非下葬的很晚..我其实也不知道自己活着是否也算是已经死了.只是希望导演也拍一部反应城市里老无所依的生命的纪录片.也许会更震撼.
线上纪念活动看完,想起来很多年前应该和导演有过一面之缘,没想到已经去世。映后听他朋友们的回忆也记住了这个人身上的“宿命感”。对于一些拍摄手法以及参与(导演安排种田、送牛送鸡)、剪辑上的取舍(猫的死亡过程)也能理解作为一个创作者的复杂,这确实是一部融入自身生命体验的片子。
导演离世一周年🙏🙏线上观影
感谢文小姐推荐,刘导秉承纪录片传统将动静与人物内心深处结合巧妙,以处决猫和牛作为结构分界点,心里晃荡一震,直击心灵。
后面一半失了分寸。
生存和死亡似乎都是一种必然。老人也知道。但没有在这种必然中呈现出一种消沉。感到压抑的同时也感到寻常。
观于季风,三部曲中个人最欣赏的一部。
导演剪辑版,感慨。【2016.11.05汕头大学图书馆】
这一次,很难体会到平实的厚重与生命的坚韧。只有他对待身边事物的愚痴和残忍。
真实,是我的第一感觉。无奈,是我的所思。最后的那片段,几个场景的切换,不由得心中一梗,如鲠在喉,其中滋味。他们这一生,活着的时候,简单,贫穷。年轻的时候,如是。年老的时候,如是。罢了,就一个“无趣”。万千滋味,只是其中一种。六胞胎女,前后离世。最后一个,没钱。临了,没钱,只等着老伴走了,就“安眠死”,简单收拾作罢,还是“一个人的钱”。家里来了“名叫鸡的家人,热气”。走了“名叫猫儿的三腿”,走了“名叫小牛的不长”,最后也走了老伴,打上最后一担子水,杵着拐杖,到在小道旁,叹一声。“无趣”。
在电影学院最佳的观影感受。朴实而悲伤,这样地正视生活。三小时每个长镜的呼吸max
老人只有活着,没有生活
中放。影像不错,就是导演没有凸显出来在镜头的必要,导演父亲这条线和这俩老人的生活也没多大关系。基本上也是这几年的新素材,看不出多少30年的时间的积累。
片子非常好!看的105分钟版本,想看三小时版本。
这种具有时间跨度的纪录片,实在太有冲击感了。还有那原本的人性,每一声“嘭”都在我的心头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