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片会现场听陈老师讲风味系列去了巴以冲突的地方,戈兰高地铁丝网两边都有人类农耕文明的标志——大麦。特别感慨,我们的起源都是一样的,都是同样的粒子、吃同样的大麦,发展到后来,怎么起了这么多纷争?冲突只会带来伤亡,不会带来能量,争执都是不爱吃的人搞的。爱吃的人应该都爱好和平,天下太平才能生生不息,才能一直看好看的、吃好吃的,和喜欢的人分享喜欢的食物。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看到陈晓卿就仿佛看到定心丸一样,因为他只要依然在吃,就代表了这世界还没那么糟糕。
看了前两集长沙和潮汕篇,看得我好想逃出美食荒漠的北京去旅游。下午看的好处是相对消解掉饥饿感,反而有种地域上魂穿旅食走街串巷的落地感。语言和美食是一座城市带给人最直观的感受,跟着从幕后走到台前的陈晓卿,去探寻美食与城市的勾连,揭开当地人一日三餐背后的劳动和智慧,了解历史发展沉淀下来的饮食文化。不能下饭的美食都是耍流氓,可以肉眼看到陈老师以干几碗饭,嗦粉喝光汤来表达对美食的尊重和胃口。现场还收获一个冷知识,原来辣椒是明朝时期传入我国,中国普遍食用辣椒的则是在清朝道光年代。
依然发现了作为湖南人都不知道的美食,比如盐菜糖包、脑髓卷等,收获的打卡餐厅:长沙新长福、老荣华斋、晴溪庄园、浏阳田小狗的饭店等。“走吧,我们也去打个卡”从对网红的不适到最后开放拥抱的心态,长沙这座城市就拥有这样的魔力,湖南人的辣椒革命,也交织融合为火红热情与同甘共苦的纽带。“你的胃永远不会背叛你,你知道你的根在哪里”因为需要美食,所以回到故乡,潮汕这集对于食物与故土的讲述,看到结尾唏嘘感动不已。长沙、潮汕、喀什、温州、云之南、山西、杭嘉湖、齐鲁,8个不同地区,人向导着美食,美食又反向导着人。这一次,跟着陈晓卿张开嘴巴看世界,不仅仅关于吃,更关乎美食背后的历史、人文和情感。“食物是一种语言,也是凝聚的时间”
看了第一集长沙篇!很喜欢,会继续追!没想到年底还能看到一部这么暖的纪录片!看得出,导演陈晓卿也思考着,当美食与城市成为如今的网红打卡,那为了融合和满足大多数人口味的最大公约数是否也改变了当地传统美食的味道!有趣的是,美食本就是个人主观臆断,你觉得好吃,可能它觉得不好吃,纪录食物的制作过程和背后文化,才是这部纪录片的真正核心。
云南。
最好吃的还是人!喜欢美食的人有什么坏心眼呢?
12月21日参加了稻来传媒举办的看片会,得以提前看到了这部陈晓卿老师全程出镜拍摄的美食节目《我的美食向导》。黑蜀黍陈晓卿的出镜绝对是很大的加分项,因为陈晓卿颇具喜感且可爱的形象,再加上他对美食的热爱和其相关知识的掌握,大家在看得相当欢乐的同时,亦增加了对在地文化的理解(陈晓卿在节目中说过,地方文化有两个表征,那就是美食和语言),现场有些看完节目的朋友甚至起念要去节目中涉及的城市品尝美食,感受当地风土人情。正如陈晓卿所言:“最好吃的是人”,《我的美食向导》表面在讲美食,但背后是在讲由美食黏合起来的人。所以,这个节目既是通过人这个向导去发现美食,反过来又通过美食这个向导去重新发现人,最后的落点还是在人身上。
有幸在陈晓卿老师的新工作室提前观看了两集《我的美食向导》,本以为是纯介绍在地美食的节目,没想到还涵盖了历史、文化、人文的观察,有很多对于长沙和喀什的有趣新发现,有机会一定再去玩!!!也更期待这部剧集的其他篇章了!!!
和陈晓卿一起寻访美食,探寻美食背后的故事,向导的加入丰富了节目的可看性。第一期长沙观感很不错,辣椒炒肉馋死我了,看完想再去一次长沙好好吃一次!
陈晓卿入画感觉是个正确的选择,一个城市的美食够不够刁完全取决于这里的人够不够馋,够馋就不怕麻烦
我天压轴看完温州篇作为温州人我可太想回家吃饭了即便刚从温州回来//从家庭经济和侨民这几个角度来解读这座城市确实是比较规整的一种解法以经商闻名的城市一直被误解为缺少文化土壤其实恰恰相反这里不仅拥有古老悠久的历史也不乏文学艺术的滋养在普通的家常菜背后也能看出外来和本土的巧妙融合菜品和人情之间的关联是当地文化浸润日常餐桌而形成的表征依水就山的乡土养育出的人同样具备了顺势而为的能力和魄力换句话来说是不管来者为何我都能够将其吸收消化为我的//人总是这样当你远离故土时才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关于故土的一切//另外看到陈晓卿在鹿城的镜头几乎重合了我过去短片里的所有取景不免感叹影视人对空间的观察这么类似吗穆老师辣评:那你还挺懂温州好看在哪里
我也想吃一个地道的“人情世故”早餐,我是e人我可以!
#稻来看片会#我的美食向导,以陈导为视角的纪录片,沉浸式看片,看完第一集长沙,被长沙的美食吸引,看完立马约朋友去吃了湘菜,很棒
第三集开始上头了,借着美食讲食物和历史的渊源,希望后面几期可以在这个方向上做的更深入。网红打卡餐馆交给短视频美食探店阿婆主,期待节目可以挖掘一些不一样的店。
基本算得上是《风味人间》的休闲版了。陈晓卿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以他游历的形式,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展示美食与文化,少不了的是一贯标配的微观+高速摄影技术对各种美食的放大(垂涎欲滴),以及浓厚且令人好奇的人文烟火气息,整体还是增强了美食纪录片的趣味性。依然具备陈晓卿作品的一贯属性——美食不仅仅是认识世界最直接的通道,也是人与人交流最便捷的途径,用镜头记录食物,迥异美味诞生背后的殊途同归与文化底蕴。
吃饭的时候看都得多来俩馒头
这个纪录片里的文案好棒,“肉炒肉里面的剁椒,就像一个年轻小伙,血气方刚。”这叙述的方式也太形象了吧。
作为非吃货的影视迷看到陈晓卿去各地品尝美食,回忆起:曾经在北京为了省钱看电影去过一些偏僻影院,如果不是请朋友看电影而朋友回请我吃饭,那某些美食(受经济条件限制的)我应该不会主动去吃;2015年在泉州,如果不是好哥们川为了吃到正宗姜母鸭特地寻找某家店,我也很少主动为了没吃过的食物而专门去探店;……
语言是根的记忆,美食就是解不了的乡愁
非常喜欢喀什那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