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改编的,几段唱词都很经典,一点都不拖沓,朴素干脆利索是那个时代电影的特点,一点多余的都没有。就说最后一段,彭霸天要杀全村的百姓,搁现在肯定得牺牲个人,或者让他临死之前说几句话,电影很干脆,上来给一颗黑枣,一点废话都没有。群众演员也是一大特色,每个都很到位。这也是那个年代电影的一大特色。韩英的原型应该就是贺老总的大姐,一家都是忠烈,让人既感且佩。
韩英统屏,刘闯助燃,洪湖芦荡,金曲喷涌。影片的艺术表现力甚强,毕竟是以成名歌剧做底——王玉珍那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女声唱腔别有一番韵味。两大反派,造型抢镜,彭霸天的大ber了头,冯团长的蜡笔小新粗眉毛。之前较少以正面人物出镜的导演谢添这回近水楼台为自己设计了个高光角色特别是最后时刻的造型!
韩英在狱中与母亲诀别,生命可贵,亲情难舍,她交待好后事,从容赴死。每一句遗言都情真意挚,只见决心,不见眼泪,作为观众却总是悲痛难忍地泪崩。
在犹豫看《丑女大翻身》还是《洪湖赤卫队》之时,朋友选择了后者,因为前者她看过好几遍了。在博物馆展厅参观时,她抢先我一步,找到这部电影的介绍:啊,竟然是部歌剧?在发生了一小段小插曲后,我们买了票,进来看了,朋友看睡着了,而我的观感也不及预期:表演刻意,人物扁平,故事红色,歌曲不错。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呀,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呀,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畈稻谷香,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难忘王玉珍的《洪湖水浪打浪》,那些遥远的经典旋律,早已消失的淳朴的人和事,一个时代的回忆。
作为一个出生于湖北的人,洪湖赤卫队的经典自不必多说。这里面的人物形象多么立体呀,演员的精气神多么饱满呀。也算是插曲最密集的国产片了。
这明明是喜剧片--不过歌是真好听~~
我媽整天在唱:洪湖水…啊————浪打啊浪啊……
好听的音乐,好看的画面,好熟悉的人物形象与情节设计。鲁莽的男主刘闯与清醒的女书记韩英,与《杜鹃山》中雷刚与柯湘极其相似。但此片似乎更具有感染力。记得影片被禁十多年后恢复公映时,我们一群小朋友传抄片中全部歌词歌谱的情景……
时间久远,内容记不清了,只记得名字和歌曲。
1961年,二谢同时拍了两部红色电影,谢晋《红色娘子军》,谢添《洪湖赤卫队》,谢添是演员进而导演,林家铺子的林老板,生动极了。电影中称国民党军为白匪。“白匪是中共于1927年至1937年的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对国民党军队的称呼,源于前苏联,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为保卫新政权创建了红军,与红军对垒的、受列强支持的军队中有一支叫做白卫军,与红军相对的被称为白军。但中共使用白”的称呼比较集中于上世纪30年代前期,长征后,特别是与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开始合作后就比较少见了。有人奇怪电影中用方言唱的是什么,哈哈,是歌曲,是歌剧。谢添演刘副官
我的记忆当中,中国歌剧中,这是最好的一部。特别是那些难忘的唱段和王玉珍纯美透明的声音。
音乐太好听了!直到现在,想到“娘啊娘,儿死后”那段,还会鼻酸感动;即使完全不信了。
歌不错只值两分,不能更多!
最大的贡献是洪湖水浪打浪这首浪漫且动人的歌曲。这是王菲最喜欢的一首红歌,并曾在香港回归时的某晚会上演唱过。民歌是根植于民间生活的,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本应该是流行歌曲的滥觞。但国内的民歌却在后期的发展中越来越追求艺术性和专业性,渐渐脱离了流行音乐的范畴,而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日益式微。幸而还有民谣愿意从传统民歌中汲取养分,再造流行。
娘的眼泪,似水淌。点点洒在儿的心上。满腹的话儿,不知从何讲,含着眼泪喊亲娘,娘啊。。。娘说过那26年前,数九寒天北风狂,彭霸天,丧天良,霸走田地,抢占茅房,把我的爹娘赶到那洪湖上。那天大雪纷纷下,我娘生活在船舱。没有钱,泪汪汪,撕块破絮做衣裳,湖上北风呼呼的响,舱内一片雪茫茫
里面歌不错,“这一仗,打得真漂亮……”
有两首名曲《洪湖水浪打浪》,《娘啊儿死后》。原型是贺龙姐姐,不过改了角色的姓。里面也有提到贺龙。监狱遗言这段戏太冗长,很多红色电影都有这个问题,尤其带唱的。整体上还行吧。
和最喜欢老战争片的老爸一起看的
“手拿碟儿敲起来,小曲儿好唱口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