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片由静态照片构成,配上导演的独白和各种画外音,疏离感很强。它探讨的是“被抛弃”的主题,在历史大环境的影响之下,父亲被环境抛弃,作者被家乡抛弃,而家乡又被社会抛弃,成为荒凉之地。村里有棵一千五百年的大树,年轻人为了喝酒,想要砍伐它,全片透露着一股“无根”的悲凉。不足之处是影像略单薄,而个人的历史也缺少更为详尽的细节。“我没有办法特别坚决的爱自己,我必须通过别人爱我,才能感觉到爱,因为人唯一看不见的人就是自己了。”
长长的画幅与摇镜,像一幅幅卷轴。画外音时而是方言对话、时而是普通话旁白,则像散漫的散文诗。催眠效果很好。
做梦的长画卷
极具实验性的影像作品,对声画关系做了大胆的尝试。一帧一帧的照片如中式画卷,散点游移,又像做了声音里私人散文的注脚。作者在一片行将就木的无依之地里喃喃自语,没说给任何人,又说给了任何人。个体叙事永远是历史伤痕最真实的诠释。说起烈火焚身的痛楚如轻描淡写,看坟如立屋。想起了我深埋土底的爷爷。
Thoughtprovoking。另一种处理trauma的有意思的策略,sounddesign上花了不少力气。想起TheHouseisBlack
声画分离,蛮好玩的片子,应该也是老吴民间记忆系列里的
观于草场地。声景电影,画面与旁白的双重间离,隔之又隔。
梦呓与诗意记忆与当下旁白不断不断的击中我的心。
藏漂makesense.真的文艺
通过声音、镜头运动让静置图片获得时间感;先锋实验艺术与纪录片边界的模糊。
影音感知能力上是有些看點的。
一幅温吞的有声画卷重后期重氛围甚至是重听觉但观众注意力非常容易涣散其实跟我想做的片子也有相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