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应该好好让日本人看看。毛利人是那么的热爱鲸鱼,而日本人呢捕鲸!!!多年前在电视上看过对这部电影的介绍,虽然是小成本,但反响很大,好像获得了奥斯卡奖。今天看完了,感触蛮深的,很多场景我都看哭了。安静,感伤的基调,静静的感觉仿佛是人与大自然贴的很近。。。
不错啊,这女孩还是小时候演的好。ps:一直觉得海报上的脸很像周迅
少数民族题材的女性主义青春电影,借新旧文明冲突讲女性主义,完全女性视角的叙事;大海就像是子宫,因此海里的一切都是充满母性的;影片中也提到“生育能力”,女性的伟大和独特魅力就在于此。p.s.1.鲸鱼多可爱;2.开头跟萨金塞夫《回归》几乎一模一样,两片年份也差不多//←其实我之前的理解也不太对啊,现在回味起来,影片的女性主义体现在,它把女性放到了一个救世主的位置,而不只是简单的“女神”,因为“女神”是男性视角的带有性的滤镜的女性,而“救世主”的位置则是挑战了男性的权威地位
我最喜欢的新西兰电影,不但有熟悉的碧海蓝天,还有威严父权被亲情融化的主题,毛利文化和生态保护正是这个国家最迷人之处。小女孩太灵了,难怪13岁就能提名奥斯卡...
毛利文化和浩瀚波涛一脉相承。细腻地用这个特殊家庭特殊女孩的命运来讲述,原始文化与现代风气的冲撞,最后是融合,令人欣喜的融合。
一个非凡浪漫的故事,女孩儿骑在鲸鱼背上游向深海的画面美极了,让人想起了《海洋之歌》中的海豹精灵。这是一个关于性别认同的故事,却没有一点时下女权主义的戾气,情节在爱与美之间徐徐展开,最后女孩成了部落骑士,游子也回归故乡,导演最终把毛利人的部落缔造成了一个童话般绚丽的世界。
在文艺片外表下的主旋律电影。拍得很美,也很完整;主题也抓得很好。但这几乎就是本片全部的优点。剧情呈现是典型完全导演视角的——很多时候缺少心理描绘,戏剧铺垫也不足——而这种呈现是以一种宣言式的表达为目的的。这是很多主流美国电影,尤其是政治正确的美国电影的典型问题。区别是相比这些片子,本片的层次感更强,更多依赖故事而非说教本身推进情节的发展。我觉得导演是有才华的,虽然——至少从本片看——她的才华过于具有目的性(某种程度上她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进军好莱坞,让自己表达意愿强烈的片子被更多人看到)。
难得一个我妈妈看着不觉得闷反倒很感触的小剧情电影
其实觉得好无聊的,要不是为了完成assignment我才不会花一个多小时去看。这是一部文艺片,如果说它的卖点是励志的话,很多文艺片都比它优秀;如果说它的亮点是民族文化,那我宁愿去看BBC的纪录片。
新西兰风光和毛利文化被作为卖点大肆铺张,于是电影变成了一组美景&鲸鱼主题的明信片。然而除了几段向祖先的祷告,几乎全片都是英语对白。既然要谈文化传承,至少得让守旧的爷爷在家说毛利语吧?情感站不住脚,脸谱化的人物和陈腐、毫无特色的反父权故事简直像是拿模板套出来的,同样关于性别与文化的矛盾与传承,远不如吴天明的《变脸》。
简单的小片,感动莫名
还有什么比骑着鲸鱼在深海上成长更动人呢
可爱的毛利人
一部取材自毛利土著族文化习俗的本土影片,被新西兰电影界封为经典必参之作,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不论是你的语言老师或是大学必修亦或你周围的kiwi们,首当其冲地都会向你推荐这部影片。此片不论是从立意还是拍摄效果上,都是成功的。一颗浮躁的心随着影片的节奏而被渐渐平缓……
不能简单视为「女性奋斗」或者平权,而是这个世界的弱势(女性、非嫡子,包括全球化浪潮中毛利人的传统与存在意义)通过神话的方式重拾信心的过程,佩被赋予了「御鲸」的超能力,当然是依靠其信心与努力而得,与种族或者性别并没有多大关系。
居然没标记过!2013.3.13UCCA新西兰影展。传统历史,过去未来。独木舟入海的镜头无比庄严。用心讲故事的电影。胶片和数码的感觉确实不一样。学校演讲那里有观众在擦眼泪。就是结尾突然灵异了
很平静的电影,在毛利人的部落,根深蒂固男尊女卑思想,一个女孩用她的执着和努力改变传统。母亲的离去,父亲的逃避和缺失没有让这个女孩低落,反而让她更努力的获得祖父和族人的认可。如果连自己都不认同自己,那其他人也不能认同你。
酋长绝望地重复着“这怪谁”,女孩却骑着搁浅的鲸鱼游向深海,伴随着空灵的旁白和澄澈的歌声,这讲述的是个神话故事呐
鲸是最美的动物
最近好累,找点治愈系的片看,小女孩,大海,鲸鱼,新西兰,毛利人……故事背景比故事本身吸引人。冲突没强到励志类型片的份,又没淡化到文艺小清新的地步,不上不下的。小姑娘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