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把穷人逼到走投无路了
2.5,太套路了,包括演技,这也算是某种按流程生产的片子。是现实故事在拍电影,而不是导演在拍电影。
男演员一副拍摄前不洗脸的样子,状态稳稳的,导演控制的情绪意识也不错,最后大街上的火和路人震撼人心。ali这个人物成了,片子也就成了。
逼入绝境
也许危险也会传染,所以他一直睡在外边,却让人觉得安心。可能罐子价值连城,所以他花钱买了回来,或许可以送进博物馆。想要生存的他卖汽油会被警察抽成,父亲了遗留债务银行要来收走房子。他像一个幽灵,被社会的权力机关无视,也被周围沉默的人穿越,纵使周身烹油烈火,依然只是不会被注意的透明人。
【突尼斯】常见的生存困境与社会不公观察相结合,没有推陈出新;但胜在短小,足够吸引人对角色境遇有着最直接的感受。男主将挣扎于体系中的“忍受”和担起照料重任的“负责”表现得很切合。选择爆发与燃烧,路过的漠视与遗忘把故事带进一个可以预测的境地;拍了很多次,但也无从找到更恰当的抒发。
第三世界模板电影,制作中规中矩,没太多印象深刻的地方,可能结尾有些震撼
#28thSarajevoIFF#前获2022戛纳一种关注最佳表演奖。拍的是整个阿拉伯之春的起点也就是引发突尼斯茉莉花革命的小贩自焚事件,按理说是重大历史题材了。不过这个改编真不怎么样,加上这个讲究爆发力的(疯狗式)表演……也没觉得好到要发个奖的程度。纯属过誉了。
最终还是被压垮了
简单的拍摄手法,无痕迹的表演,尽可能短的时长,表现了一个人得绝望和世界的冷漠。最后虽然设计感十足,但还是被震撼。
最绝望的无异于那场无声的自焚。痛苦的人喊不出声,观看痛苦的习以为常。好悲哀啊。
抓来抓去抓到手的只是空气当烈焰熊熊燃起躯壳化为灰烬路人依然麻木走过
在新自由主义和威权统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北非小国,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泡沫社会缺乏增长后劲,全社会陷入普遍的贫穷和匮乏。这个电影表演原始而有力,克制平静,在层层社会资源被各种势力占据之后蝼蚁般的平民毫无希望只能点燃自己照亮世界。本阿里下台流亡海外之后权力过渡比其他地中海国家顺利,十年后经不起疫情金融危机、外资撤离、粮食危机又陷入了zz危机,长路漫漫有人必名垂青史。
《哈卡》写实的手法,展现了身处北非突尼斯的一个底层青年的悲愤际遇。逃离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但除了有陷阱和牢笼等客观阻碍,更有情感和责任等主观羁绊。想要生存的他卖汽油会被警察抽成,父亲了遗留债务银行要来收走房子。他像一个幽灵,被社会的权力机关无视,也被周围沉默的人穿越,纵使周身烹油烈火,依然只是不会被注意的透明人。
终于有人把十多年前这件新闻改编成电影了,当年这个小贩的自焚引发中东一股浪潮,改变了许多国家面貌。这个靠街头贩卖汽油为生、并要养活两个妹妹的男子,在电影中能看到他的怨气在逐渐累积,最后绝望爆发也属必然。经济衰败导致普遍失业,政治腐败让民众谋生更难。一般情况下老百姓均是逆来顺受,郁积的愤怒往往会意想不到地爆发。最后自燃镜头很震撼,来来回回过往行人影像,也能感觉出导演的无奈。
电影的意义,为何要看人一掷千金
结尾处,导演将自焚行为与漠视的路人并置在画面中,我的疑惑首先是:真的能做到视若无睹吗?如果能,在《投奔怒海》中前1/3处的插曲式情节——小孩扒尸,已经远强于本片高潮情节,当然我不是在比较现实情况中越南与突尼斯两地人民何者处境更惨烈,只是在影片经过层层加码后,甚至辅之以余韵悠长的拉镜头的高潮段,仅仅是在为“小贩自焚”这一起众所周知的重大历史事件做图解式的直译,是难免令人觉得泄气的。那,如果不能,即自焚换来的并不是影片所呈现冷漠的人群,其实这才是引爆阿拉伯之春的真结局。
太平庸了,没有吸引力。
无论是剧本还是男主演技都相对平庸了,不过结局加分。
#75Cannes一种关注#又一个雷,这次是平静的接受了,时间如果不是浪费在这部就是另一部,前人做好栽树的工作挺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