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兽之间放映。看完纪录片打算把阿利斯泰尔的小说全都读一遍!(还好他作品不多
喜欢他写的世界,欣赏他的文学观,想去看看布雷顿角。对自我的诚实,是所谓的把握时代最简单也最困难的道路。片子本身拍得一般,但可以看看他的家和家乡,听其他作家来评论他,作为读者,觉得非常满足。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去年过世,此片为十年前加拿大国家电影局资助拍摄。拍得像电视纪录片,没太多可讲,主要是人物一生所具魅力。一生只写过16则短篇小说,却享誉欧美(拍摄时是13篇),那些质朴的文字有着永恒的美,将目光与诗意毫无保留地倾注在这个美而有限的世界。灰狗那段,禁不住流泪。
一些无用的溢出的片段有趣。
地铁十号线的季风书园,今天放映了这部纪录片。老人很会讲故事,不知道为什么看他笑起来竟有点像我爸。他一生都在写作而一生又没有只在写作。
【2021/06/19】上海艺术之桥。地点在一个集装箱创新的园区里,过河的时候其实边上还有施工的基地。年轻的文艺创新和工业进步在河畔形成了一个很妙的对比。就像影片开始丽萨·摩尔说的阿利斯泰尔在记录一项深刻的改革。这天上海下雨,人很少,有家长带着小朋友,后来有小朋友在我边上一边最念叨着什么一边画画,我非常“后妈”地希望他小声一点。我觉得是年轻的生命在顽强对抗着我这样逐渐变老的肉体——阿利斯泰尔的记录,也是正在发生的我们的记录。
联合书店放映,布雷顿角的叹息译者映后分享。看完电影去看书。
建投书局,放映条件不佳,2.5G的视频文件在两块50寸左右有色差的电视上放,丽萨摩尔说到他的小说讲全球化、矿工如何为纽约期货交易生产的时候,窗外游轮带着刺眼的广告灯,在陆家嘴CBD的群楼下驶过,这个时刻就挺文学的。阿特伍德说文本如乐谱符号,唱出作者自己的声音,托宾则说外省人的故事还能这样写(原始情感),叙事就是身份,是杰克麦克劳德(亲戚?)说的眼看儿女离开。因为离散,而普世。麦克劳德只写了16短篇1长篇,字斟句酌,“如砌墙般”不改(但实际上手稿有修改痕迹),我想重要的是对经验的珍视,纪录片开头他说先建造人物,结尾,穿着苏格兰裙的麦克劳德,一个个召唤亲朋过来合照,仿佛在召唤人物,这个时刻也是文学性的。
典范!Children&Writing!
阿特伍德风采照人,我好喜欢她关于写作的那个乐谱音符的比喻,托宾原来这么喜欢叶芝吗,在书店看完这部纪录片,最后麦克劳德和妻子喜气洋洋喊大家一起照相留念的快乐,让我印象好深。
Text&Image梯,with吉吉
阿特伍德很好笑@文轩books九方
电视台纪录片Ijustwantmytimeoccupied
于青岛方所。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科尔姆·托宾等均有出镜。
读过阿利斯泰尔唯一那本长篇之后,就对他有了全新的认识,纪录片里又是一个全新的他,比如读完他的三本书,并不知道他在大学教了三十年书,养着有六个孩子的大家庭,见缝插针写作,也不知道这个大家庭“不思考普鲁斯特的时候,就是在思考摇滚”。准备再回头重读一遍他的15个短篇(阿特伍德露脸接受采访是情理之中,托宾和他的书房实在是意料之外)
麦克劳德前往海边小屋。
还是得文学迷才行不觉得托宾和阿特伍德就像莱昂纳多和斯嘉丽·约翰逊一样耀眼不觉得所描述的阿利斯泰尔的语言像一个大屠杀特写一样震撼这类纪录片就成大闷片了不过作为纪录片来说访谈过程还是稍微有点素
片子很干燥
纪录片本身,不算出彩,观影经历难得-上海译文,重庆精典书店展映